中国北斗前世今生:大国重器,惟有自力更生

环球时报 2017-11-06

  【环球时报赴西昌特派记者 刘扬 本报特约记者 杨欣 王新国】沙场,三军列阵。刚下演兵场的战旗、战士、战鹰、战车,接受最高统帅检阅,米秒不差。

  南海,惊涛骇浪。世代漂泊在这里求妈祖、讨生活的渔民,如今无论到哪块海域、哪个岛礁,都在祖国俯瞰之中。

  汶川,山崩地裂。震中映秀20多小时音讯全无,突破死亡线赶到的部队,第一时间发出100余字短报文,字字千金。

  街头,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们,随时能精准找到最近位置的旅馆、小吃店、共享单车,“出门一时难”成为过去。

  这些,都因缘遨翔星空的中国“北斗”。11月5日19时45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北斗三号第一、二颗卫星。此次北斗发射牵动着外界的热切关注,因为这次发射标志着中国的北斗正式全面开启全球组网的大幕。在中国北斗开始走向世界之时,身在堪称北斗福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环球时报》记者试图在这里探寻北斗这张中国新“名片”的前世今生。

  中国选择:大国重器,惟有自力更生 

  “复移小凳扶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自古以来,北斗就是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将我国自主建造的卫星导航系统命名为“北斗”,饱含着近代以来中国历经劫难的清醒、走向复兴的企盼:中国命运必须自己掌控,中国重器必须自己打造,中国建设必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责任编辑:丛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环球时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