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海军“刷屏”的“暴徒”,究竟有多大能耐?环球时报 2017-11-10 |
会“点穴”的近卫“海狼”是何来头
这些还要从当年庞大的“红色帝国”苏联说起。苏联时代,为了能够守卫住绵长复杂的海岸线,苏联海军发展了大量独具特色的近海作战舰艇——“小型导弹舰”和“小型反潜舰”。这些舰艇几乎将全部的吨位都专注于特定的反舰或反潜任务,职能单一,但它们能够依托苏联完整的岸基航空兵和岸基导弹部队体系,在体系的保护下“冲锋陷阵”,发挥出可怕的攻击能力。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海军虽然继承了大量苏联特色的近海作战舰艇,但由于经济下滑,俄罗斯被迫收缩了部队规模和作战战略。这些原本依托苏联多兵种联合作战体系而存在的近海作战舰艇却因为过于专注特定作战任务,无法发挥出应有的能力,而且还很难应对新时代越发复杂的巡逻、护航、反恐等低强度近海任务。俄罗斯的解决办法,就是设计一系列经济实用的多用途轻型舰艇逐步取代苏式传统近海舰艇。
2002年,俄罗斯正式立项第一种全新设计的多功能小型近海作战舰艇21630型小型炮舰。这艘满载排水量520吨的小型炮舰,看上去并不起眼,却也不乏可观之处:完全抛弃了印象中苏制舰艇“简单粗暴”的风格,全隐身化设计,大胆采用了钢制船体和复合材料上层建筑的新颖设计,重量轻、生存能力强、对电磁波的反射能力弱。该舰安装了一门100毫米全自动舰炮和大名鼎鼎的“冰雹”40管122毫米火箭炮,还配备了多种船电探测仪器,以小巧的体积打造出一匹“可畏”的近卫“海狼”,俄罗斯将其冠以“暴徒”的绰号。
“暴徒”不仅极大缓解了俄罗斯近海作战压力,而且还使俄罗斯海军拥有了一种全新的舰体平台。
海湾战争中,美国使用舰载“战斧”巡航导弹“敲开”伊拉克国门,由此奠定了海军舰载巡航导弹对陆打击的“急先锋”地位。俄罗斯“革新家”设计局也曾设计出一款名为“口径”的舰载巡航导弹系统,其射程可达1000到2000公里,与美国“战斧”系列以及中国“长剑”系列齐名。
然而俄罗斯海军却缺乏能够搭载这款巡航导弹的舰艇。虽然近年来新一代俄军主力22350型“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级护卫舰和20380型“守护”级护卫舰相继开工,但其数量远远不够,若非主力舰队,难得分一杯羹。但濒临中东热点地区的黑海舰队和里海区舰队也急需能搭载巡航导弹的舰艇。所以俄罗斯海军就相中了“暴徒”这个新平台,决定围绕“口径”巡航导弹,打造一型应急“垫档”的新舰。
装“大弹”的小“暴徒”有何能耐
2010年,俄罗斯开始在21630型炮舰的基础上升级建造21631型导弹舰,绰号“暴徒M”,满载排水量达到九百多吨,配备了两套德制柴油机动力系统,最大航速25节,续航力2500海里。虽然“暴徒M”还不如一艘私人豪华游艇的排水量大,火力却相当强悍,对空对陆对海武器,一样不少,装备有现代化火炮、导弹、反制武器、高射武器等,可单独行动,也可编入小组行动,除了可以执行复杂的低烈度作战任务外,还可以满足未来日益多样化的作战需求。
“暴徒M”还搭载着俄罗斯新型无线电战术通信系统,也就是“数据链”系统。依托这种新型通信系统,“暴徒M”能够随时根据战场形势的要求机动到合适的发射阵位,接收其他俄军战场节点发回的数据链信息,实现及时精准对陆武力支援。
“暴徒M”最大的亮点是装备了8个单元的垂直发射装置。该装置被俄军称为“通用舰载发射系统”,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现冷热共架的通用型垂直发射装置,目前能够兼容不同用途的“口径”系列巡航导弹和“缟玛瑙”超声速反舰导弹,未来还可以兼容各种体积合适的导弹。
俄罗斯用不满千吨的“暴徒M”,就实现了电影中美国大兵在战场上呼叫“战斧”打击眼前目标的能力。要知道,发射“战斧”的“宙斯盾”舰可是万吨级,而小小的“暴徒”现在也能干同样的活,且造价便宜吃水浅,出动又快又低调,舰员少航行成本低,与俄海军目前的任务需求完美匹配。
将“高大上”的垂发装置安在了不满千吨的小舰上,这并不是俄罗斯在舰体设计上有多巧妙,而是得益于俄式通用垂发装置良好的适装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它才会被俄罗斯海军全面推广,安装在不同吨位的新一代作战舰艇上。
“暴徒M”已证明了自己在实战中的有效性和高可靠性。2015年10月,3艘“暴徒M”在里海海域发射多枚“口径”巡航导弹,打击了1500公里外的叙利亚“ISIS”目标。“暴徒M”一鸣惊人,首次高调亮相,便向世人展现出它的威力。美国媒体援引美国北美防空司令部的消息说“这次行动还意味着俄拥有了更加多样化的打击手段,越来越多的俄军单位具备了在安全地带就可攻击美国西海岸目标的能力,而且这些巡航导弹非常高效,很难防守,这是很大的挑战。”
在俄罗斯不愿破坏《中导条约》的阶段,建造一系列近海小型舰艇,并赋予其一定的战略威慑能力,确实是短期内效费比最高的一种策略。
责任编辑:张亨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