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5092926734.jpg

揭秘美国空军隐形计划18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网易科技 2016-11-25

 

  据CNET报道,自从飞机诞生以来,各国军队就开始追求隐身战机技术,但没有任何国家的隐形飞机技术像美国军方那样成熟。在美国空军中,B-2 Stealth Bomber、F-22 Raptor以及F-35 Lightning II等,都可以避过敌方雷达或红外线探测。此外,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的F-117 Nighthawk是现代意义上真正的隐形飞机。科技媒体CNET盘点了美国空军隐形战机计划背后18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受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所限,F-117 Nighthawk的形状十分怪异。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不得不将其设计得侧面扁平而留有棱角,这样计算机程序可以更轻松地最小化其雷达截面。设计人员称这种设计为“绝望的钻石”,因为其形状看起来很像钻石,绝望则是指其在保持空中飞行时非常困难。

  

  这些飞机都是围绕它们的隐形功能设计的,而非性能和空气动力学原理。举例来说,F-117 Nighthawk的三轴式设计,从空气动力学方面来说稳定性比较差。这意味着,这款飞机几乎无法被飞行员手动操作,其机载计算机必须不断进行计算和纠正航向,以确保其不会坠毁。

  

  飞机表面垂直设计越明显,就越容易被雷达捕捉到。这也就是为何B-2 Stealth Bomber尽可能采取平面设计的理由,同时其没有传统的机尾。

  

  B-2 Stealth Bombers的表面被名为“铁球漆”的物质覆盖着。这种微型铁球涂层可与雷达波产生共鸣,并吸收其能量作为热量。与此同时,黑色涂料也让B-2 Stealth Bombers在晚上执行任务时更难被发现。

  

  B-2 Stealth Bombers的黑色涂料对维持其隐形非常重要,以至于其每次飞行后都需要检查表面是否出现划痕。曾有地勤人员称:“我们的飞行员的生命非常依赖于我们的工作,我们没有犯错的理由!”

  

  如此重视细节,导致B-2 Stealth Bombers的造价十分昂贵。每架轰炸机成本高达21.3亿美元,这还不包括执行任务期间每小时操作费用高达13.5万美元。

  

  B-2 Stealth Bombers的锯齿状机尾是非常重要的设计突破,被称为“重入三角形”。当雷达搜索时,雷达波会被多次反射,波能也会随之降低。

  

  B-2 Stealth Bombers还需要维持低热状态,以避免被红外线发现。为此,飞机内部的燃料箱还需要充当散热器。B-2 Stealth Bombers还会将冷空气与排放尾气相混合,以降低排放温度。

  

  F-35 Lightning II是美军最新一代隐形战机,其2457架飞机的设计、制造以及部署开支高达1.5万亿美元,预计到2070年退役。

  

  F-35 Lightning II的大部分机体可避免被雷达发现,但飞行员的头盔和机载仪器无法隐形。为了确保内部隐形,机舱内也要被涂上气相沉积金或氧化烟锡薄膜,以便分散雷达波。

  

  F-35 Lightning II采用头戴式显示器系统,可为飞行员提供所需的各种数据,比如速度、海拔以及目标等,这些数据将被投影到头盔的面罩上。此外,头盔本身也可通过飞机上携带的6部红外摄像机收集数据,允许飞行员“看透”飞机,比如可通过双腿之间查看地面情况。

  

  外部安装导弹很容易被雷达发现,为此F-35 Lightning II设有4个隐形武器舱,包括2个容纳空对空导弹、2个装备空对地导弹。此外,它还携带配有25毫米GAU-22/A机炮。

  

  F-35 Lightning II的研发进度已经严重滞后,预算也超出数十亿美元,同时存在许多问题,包括软件无法正常运行,弹射座椅可能失败、操作非常不便、燃料效率低下、雷达系统一团糟。此外,燃料箱非常容易被闪电击中。

  

  当然,并非所有隐形战机飞行都很笨重。F-22 Raptor可维持超音速飞行,且机动灵活。此外,其隐形功能也十分强大。美国空军表示,F-22 Raptor的雷达界面与大理石相似。

  

  隐形战机也存在很严重的短板:当它们打开弹仓时,其会短暂失去隐身能力。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时,F-117 Nighthawk曾因此被击落。

  

  从飞机中弹射出去的飞行员没有受伤。

  

  F-22 Raptor于2014年开始执行任务,当时美国开始针对叙利亚的恐怖组织IS目标发动打击。在美国空军中,F-22 Raptor被称为“四分卫”战机。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网易科技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