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黄蜂”能否真正“蜂”回路转?参考消息 2017-07-14 |
上个月,有两条关于美国“超级大黄蜂”战机的新闻不容错过,特别是对美国波音公司靠“超级大黄蜂”生产线过活的那9万名员工而言。一是6月13日,美国海军官员在国会听证会上证实,他们拟在未来五年采购80架F/A-18E/F“超级大黄蜂”,同时投入2.649亿美元将其升级至Block III型;二是6月18日,美国海军一架“超级大黄蜂”战机击落叙利亚的苏-22战机,创下“超级大黄蜂”服役以来首次空战纪录。
近年来,不时有波音公司“超级大黄蜂”生产线因为缺乏订单而摇摇欲坠、即将关闭的消息传出。不过,自从美国总统特朗普透出“用‘超级大黄蜂’挺好,用F-35反恐太浪费”的口风后,一时间似乎“蜂”回路转,柳暗花明。
业已服役近20年、一度前景黯淡的“超级大黄蜂”似乎迎来“小阳春”。近来这些利好消息,更为波音的战机生产线再打入一剂强心针。波音公司宣布将旗下的“超级大黄蜂”使用寿命从6000飞行小时一口气增加到9000飞行小时。“超级大黄蜂”与F-35C战机搭档共同服役至2040年,为美国海军装备发展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通道。
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科技周刊版的报道——
此蜂非彼蜂 家族大变身
群“蜂”飞舞未来海空战场
在拥有航空兵105年之久的美国海军历史上,F/A-18 “大黄蜂”家族无疑是美国海军航空兵最有影响力的名片。这是第一款集战斗机与攻击机功能于一身的双发超音速多用途舰载机,自1983年装备部队以来,边服役边改进,已逐步发展成一个兴盛的战机族群。
该系列战机技术成熟、可靠性高、可维护性好、技战术性能优异、任务能力强,经常在美军主导的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担当首战先锋和空海战主角,其海军主力舰载机的“江湖地位”不断巩固。它们还频频在《独立日》《绝密飞行》《燃眉追击》《变形金刚》等好莱坞大片中露脸,爆燃出演,成为美国价值观和美国海军影响力的化身。
其中代号“大黄蜂”的F/A-18A/B/C/D型战机上世纪八十年代装备部队,2006年完全取代F-14“雄猫”,成为美海军唯一的舰载战斗攻击机。
代号“超级大黄蜂”的F/A-18E/F,是“大黄蜂”系列战机中的一个型号,其航电系统经过重新设计,更换了计算机和软件,安装了可提供网络中心数据共享的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与“大黄蜂”相比,“超级大黄蜂”不仅尺寸变大了,载弹量上升了,雷达反射面积降低了,而且在超视距作战、高速突防、夜间突防等方面的能力也有了明显跃升,因此常被视为一种新的战机。
“超级大黄蜂”1999年开始进入美国海军服役,2003年随“林肯”号航母首次在波斯湾参加军事行动。尽管隐身能力不够理想,但在其参加的历次作战行动中,“超级大黄蜂”表现依然亮眼,是美国海军目前当仁不让的主力机型。
“先进超级大黄蜂”是波音公司近两年在其外销竞标款F/A-18“沉默蜂”基础上推出的最新改进型。通过采用保形油箱、先进光电探测系统、胶囊式封闭武器舱、F414推力增强型发动机、一体化座舱和头盔显示系统等一系列新技术新设计,该机在航程、速度、火力等方面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能力。按照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说法,达到了“技术上与F-35C相当”的水平。
从“大黄蜂”家族三十余年的变身进化史看,此次美海军宣布选择的F/A-18,不是初始款“大黄蜂”,也不是当前主力“超级大黄蜂”,而是性能与F-35C接近、甚至可能超过“先进超级大黄蜂”且价格具有较大优势的“超级大黄蜂”Block III改进型。该型战机将成为一个融合大量信息的智能网络节点,并具备更远的航程和更强大的火力。
尽管从性能看,四代机“超级大黄蜂”不可能完全替代五代机F-35C,但在这次赢得海军预算后,直至2040年前的海空战场上,“超级大黄蜂”将作为美国海军舰载机的主力发挥应有作用。
“超级大黄蜂”Block III并不是用来跟F-35C抢下一代主力舰载机地位的。当它与F-35C配合作战时,F-35C可凭借优良隐身性能执行渗透突击任务,瘫痪敌方对空防御网络或拔除其防空节点,而“超级大黄蜂”Block III则可发挥载弹量大、低空突防能力强等优势,遂行制空作战任务,或充当F-35C的“导弹/炸弹卡车”,强化F-35C的打击效果。
此外,美国军方2016年1月公布的一段实验视频显示,3架“超级大黄蜂”战机一次性释放103架Perdix微型无人机,可为未来无人机蜂群作战提供新的搭载工具和组合方式。鉴于美军的集群自组网技术已初步成熟,这上百架无人机可以构成一个具备多任务能力的作战“蜂”群。
群“蜂”飞舞的未来海空战场上,F-35C及其无人僚机,“超级大黄蜂”Block III 及其搭载发射的Perdix无人机蜂群,共同为我们勾勒出未来20年美国海军令人瞩目的力量存在。
这一次,“超级大黄蜂”得以“向天再借20年”,是不是也要感谢特朗普和美国海军赐给他们的金色华年呢?
责任编辑:张亨
下一篇:战士们"跑不死"全靠吃了它!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