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乌克兰军工:技术人才比装备更重要参考消息 2017-09-28 |
参考消息网9月28日报道 (作者/马骐騑)近期,关于中国从乌克兰引进航空技术的新闻高潮迭起,先是有着“动力沙皇”美誉的乌克兰老牌发动机制造商马达西奇公司宣布与中国天骄航空集团将合作生产多型航空发动机,随后更传出消息,称中国将引进研发和生产安-225大型运输机的全套技术。上述军工装备,都是目前我国军工产业相关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同时由于所涉装备类型都是可对国防安全发挥重大作用的“国之重器”,因此引发了国内舆论的广泛反响。而对于中乌军工贸易和军工合作的历史较为熟悉的朋友,更是搬出当年中国从乌克兰引进的制造接近完工却被废弃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即中国海军首艘航母辽宁舰)的例子,借以说明引进自乌克兰的大宗军工项目对我国军事装备发展的重要意义。
然而,根据笔者搜集的材料,在中国和乌克兰军工合作的历史中,固然诸如安-225大型运输机和航空母舰等项目更为引人注目,但在中乌军工合作中真正占据主流地位的,却是那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分系统技术和技术人员。正是这些数十年来默默无闻的技术和人才,使得中国的许多现代化武器在融入乌克兰血统后得到了质的跃升,进而对我国军工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笔者谨以近期搜集查阅的各种公开资料,力图管窥中国引进乌克兰军工的历史中那些不引人注目的细节。
“双引工程”收集“帝国遗产”
作为20世纪下半叶最大的地缘政治事件,苏联的解体,不仅对于国际政治形势和独立后的独联体各国政治经济形势有着重大的影响,也对国际军工产业格局起到了重要的重塑作用。
众所周知,苏联解体后,由于激进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腐败,更由于此前依靠计划经济体制和军备竞赛而拉动起来的军工装备需求不复存在。原本属于苏联工业体系中“王冠上的明珠”的军工产业一落千丈。从高端的航空航天产业到普通的枪械火炮制造厂,全面陷入了订单无着、技术停滞的困境。同时,由于独立后的俄罗斯采取激进的经济改革,导致大批军工企业和科技机构的破产倒闭,许多军工行业的人才直接失业甚至陷入赤贫。
而在乌克兰,上述问题甚至更加严重。除了在国内军工产品市场需求和经济政策上与俄罗斯的相似之处外,乌克兰特殊的军工工业产业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乌克兰军企的困难。由于乌克兰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属于在人口、种族、地理位置上均十分显著的成员,长期被苏联视为核心的加盟共和国之一来重点建设。因此,苏联许多事关国计民生和军工生产的重要企业,都被设置在乌克兰境内。由此,乌克兰在独立后,从原来苏联的军事工业体制中继承了大量的军工技术和人才。
然而,由于独立后的乌克兰政府对于军工产业缺乏兴趣,一味地寻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向西看”,因此对国内有着深厚积累的军工企业和科研机构不予重视,甚至放任其破产、垮台。同时,由于苏联的军工产业采取“条块分割,归口管理”的体制,大量坐落在乌克兰的军工企业都必须与俄罗斯的军工体系相对接,才能形成一条完整的军工产业链。因此,独立后的乌克兰也缺乏将本国各个领域的军工企业整合到本国自主的工业体系的能力。这些因素都使得乌克兰军工企业在独立后陷入了更为绝望的困境。
正值苏联的“帝国遗产”被到处“嫌弃”,甚至即将落入荒废的绝境时,来自中国的“双引工程”使得乌克兰的军工技术和人才“绝处逢生”。
早在苏联解体之初,中国军队各军兵种,以及国内各个军工企业中具有留苏背景的技术人员,即通过自己当年与苏联各军工领域的联系,通过学术交流、个人友情联络等多种形式,从乌克兰请到了不少顶级军工专家,并获得了相当多的技术资料。
资料图:中国海军辽宁舰
责任编辑:王雷
上一篇:兵棋推演大赛升温高校国防教育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