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爆炸敲响警钟,身边的这些“定时炸弹”你一定要注意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中心 2017-07-06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山夕团队 李嘉欣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7月4日14时45分许,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繁华路巷路施工过程中造成燃气泄漏,燃气公司在抢修时发生爆炸,波及邻近医院的医护人员和患者。据了解,截至5日6时,事故共造成5人遇难,89人住院治疗,其中14人重伤。

  有网友感慨,“我们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第一次离危险这么近!”其实,不管是从时间还是空间角度,这样的危险离我们并不遥远。每一次爆炸都给我们带来惨痛教训。

  

  从时间角度,除了此次松原爆炸外,2017年7月2日10时许,中石油天然气输气管道晴隆沙子段,因近期持续强降雨引发边坡下陷侧滑,挤断输气管道,引发泄漏燃爆。初步查明造成8人死亡,35人受伤;而2015年的8·12天津滨海新区危险品爆炸事故,更是造成了165人遇难的血的后果。

  悲伤流泪

  而从空间角度,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不充斥着这些“定时炸弹”。那么,我们生活中,除了最常使用的天然气外,还可能会遇到哪些易燃易爆物品?发生爆炸事故时,我们该如何自救呢?

  爆炸危险品:“一言不合”就爆炸

  我们这里说的一般是指爆炸危险品,即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摩擦、撞击、遇明火等,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热和气体产物,使周围空气压力急剧上升。我们常常以为这种危险品只会出现在化工厂和实验室中,却不知道,实际上,它们有些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是潜藏在我们日常使用的物品中。

  爆炸一旦发生,不仅对周围的人员、车辆、建筑物等造成破坏,而且由于其具有殉爆性,还可引起位于一定距离之外的其他爆炸危险品也发生爆炸,造成更严重的伤亡和损失。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潜藏”在我们身边的“定时炸弹”都有哪些。

  爆炸头目一号——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这个“一号团伙”包括“氢气、甲烷、乙烷、丁烷、天然气、乙烯、丙烯、乙炔(溶于介质的)、一氧化碳、液化石油气、氟利昂、氧气(供病人吸氧的袋装医用氧气除外)、水煤气等及其专用容器。

  由于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的分子间距大,相互作用力小,所以非常容易扩散,能自发地充满任何容器。气体的扩散性受比重影响:比空气轻的气体在空气中可以无限制地扩散,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比空气重的气体扩散后,往往聚集在地表、沟渠、隧道、厂房死角等处,长时间不散,遇着火源发生燃烧或爆炸。

  爆炸头目二号——易燃液体

  这个“二号团伙”包括:汽油、煤油、柴油、苯、乙醇(酒精)、丙酮、乙醚、油漆、稀料、松香油及含易燃溶剂的制品等及其专用容器。

  易燃液体在常温下以液体状态存在,遇火容易引起燃烧,闪点在45°C以下的易燃物质。其“作案特点”有:蒸汽易燃易爆性,受热膨胀性,易聚集静电,高度的流动扩展性,与氧化性强酸及氧化剂作用,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等。

  爆炸头目三号——易燃固体

  “三号团伙”成员有:红磷、闪光粉、固体酒精、赛璐珞、发泡剂H等。

  易燃固体常温下以固态形式存在,燃点较低,其“作案条件”是遇火受热、撞击、摩擦或接触氧化剂。其中燃点越低、分散程度越大的易燃固体危险性越大,尤其是当粉状的易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混合达到一定比例时,遇明火会产生爆炸。

  求别炸

  爆炸头目四号——自燃物品

  这个“自燃团”有:黄磷、白磷、硝化纤维(含胶片)、油纸及其制品等。

  自燃物品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物反应而放出热量,自行燃烧。例如,白磷就是一种易自燃的物质,其着火点为40 ℃,因摩擦或缓慢氧化而产生的热量有可能使局部温度达到40 ℃燃烧,而这里的温度并不等同于自然气温。

  爆炸头目五号——遇湿易燃物品

  这个“遇湿燃”的团伙成员有:金属钾、钠、锂、碳化钙(电石)、镁铝粉等。

  金属锂、钠、钾属于碱金属,具有很强的反应活性,可以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和氢气,同时放出热量。

  看来这个“五号团伙”的“作案条件”跟别人很不一样啊,他们不需要火,而是要水!

  如果遇到爆炸,该如何自救?

  既然,“爆炸团伙”离我们并不是那么遥远,那么,我们至少应该知道生活中该做好哪些准备!如果遇到爆炸,该如何进行最大限度的自救!

  1.常备急救包

  包括必要的食品、药品、水、手电筒、小锤子、剪刀、哨子、口罩、胶带等。

  2.发生爆炸时,找到遮蔽体,进行自我保护。藏在桌子下面,或者找到承重墙,爬在墙脚双手护住头部,并尽量靠近水源处。绝对不要使用电梯,尽量远离玻璃和门窗。

  3.如果出现意外,无法逃离,可以使用手电筒、哨子、敲击钢管等方式与外界联络。尽量不要喊叫,既节省体力,也能够避免吸入更多烟尘。最好用口罩遮挡口鼻。

  4.遇到化学物质泄漏,迅速撤离或者关闭门窗空调,并用胶带封闭门窗,通过通讯工具联络救援人员。

  专业救援必不可少!

  以上是一些简单的自救知识,但是,如果遇到化工灾害,其应急和后期处理就不是仅靠我们自己了,还要有专业的救援人员来对付这些“爆炸团伙”。

  例如:遇到压缩气体和液体气体泄漏,需穿戴防毒面具和手套,切断所有火源,关闭泄漏阀门,制止渗漏,用水喷淋关阀人员。打开通风设备,并将泄漏气体送到空旷处排放或装配适当煤气喷头烧掉。

  遇到易燃液体泄漏,则切断火源,戴好防毒面具和手套,及时将渗漏部位朝上,并送到安全通风场所,进行修补或掩埋。被污染地面用洗涤剂刷洗,经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如果温度较高,需要用凉水冷却容器。

  对于遇到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泄露时,其步骤也都是戴面具和手套以隔离,沙土掩盖,处理泄漏物。不同的是,遇湿易燃物要用干燥沙土,而不能像前两者那样用湿沙土。

  对于,已经发生的爆炸事故,我们沉痛不已,但是,我们不能总在事情发生后才悔恨和悲伤,而是要防患于未然。“防爆”不仅要靠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有效监管,还要靠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处理好这些“一言不合”就爆炸的物品。

  祈福松原P后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中心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