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0123749_8sJic.jpg

7日立冬:朔风起,万物藏

新华社 2016-11-07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记者董峻)11月7日是2016年的立冬之日。

  朔风起,地始冻,水始冰。一早,中央气象台很配合地发布了今年下半年首个寒潮预警。7日至9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明显的大风降温天气。从东北、华北到黄淮,甚至再往南的江南、华南一带,气温将下降6℃到10℃不等。

  根据气象学上“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的入冬标准,在最北部的漠河、大兴安岭一带,9月上旬就已进入冬季,10月下旬的北京也已迎来冬天,而长江流域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算入冬。

  其实,作为24节气的“立冬”更像个符号,告诉人们饮食起居、耕种收藏该按季行事了。立冬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称为“四立”,过去曾是重要节日。立冬这一天北方人习惯吃饺子、南方人则爱吃些鸡鸭鱼肉来“补冬”,但不论南北,人们都渐渐开始避寒藏暖、早卧晚起了。

  立冬后草木凋零、蛰虫休眠,北方的农作物就要进入越冬期,江淮一带的“三秋”(秋收、秋管、秋种)也基本结束。如果立冬前后雨雪充沛,就非常有利于农作物越冬。所以农谚有“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场空”、“立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说法。

  总体来看,今年入冬时节的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还算有利。据气象部门预计,11月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正常、降水正常或偏少,利于小麦冬前生长;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少,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前期农田土壤过湿状况将会得到改善;华南南部降水偏多,气温偏低,晚稻成熟收晒将会受到一定影响,但降水利于塘库蓄水和秋冬种。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冬”是指“终也,万物收藏也”。一个“藏”字,尽显冬意。物尽藏、农事休、人猫冬,大概就是古人在冬季的常态了。《诗经·谷风》有云:“我有旨蓄,亦以御冬”,意思是说贮藏了许多过冬的菜。从我国传统农作物的起源发展来看,这些冬贮菜应当是蔓菁、萝卜和大白菜之类的耐存蔬菜。

  这一保持了几千年的古老习惯正在快速消失中。就在一二十年前,每年秋季开始,北方的家家户户几乎都会进行一场近乎仪式的群体性活动——大量购买冬贮大白菜和大葱。阳台、楼道、院子,有空间的地方就可能是贮菜之处。人们还把农田里收获的最后一茬蔬菜用盐水和香料做成不易腐烂的腌菜。这些食物,一度是陪伴人们度过寒冬的“可靠伴侣”。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结构是以素食为主,蔬菜消费量巨大,每天平均大约有四成的食物摄入量是蔬菜。保障蔬菜供应、尤其是保障大中城市人们对蔬菜的需求,是一项全国性的动作——“菜篮子工程”。

  “菜篮子”里装的都是新鲜菜,温室大棚功不可没。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光温室技术在各地广泛应用。如今,中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大国,大约三分之一的蔬菜由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生产。从此,中国北方冬春季和南方夏秋季两个蔬菜供应的“淡季”成为历史。目前,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蔬菜自给率都稳定在80%左右。

  作者: 董峻 [责任编辑: 范作言]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华社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