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交“初伏” 今年“三伏”40天新华社 2017-06-23 |
“夏至三庚数头伏”,21日,将迎来“夏至”节气。天文专家表示,同前年和去年一样,今年的三伏天依然是40天。
据了解,夏至不仅是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还决定着当年伏天的长度。传统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
“由于庚日在阳历中的日期每年都有变化,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当出现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初伏、中伏和末伏的天数加起来就是三伏天的总天数。“今年夏至到立秋有5个庚日,因此今年的中伏是20天。”
具体到今年的“三伏天”来说,7月12日交“初伏”,7月22日交“中伏”,8月11日入“末伏”,8月21日“出伏”。
“双中伏”是否意味着一定要热40天?“炎热天数的长短,与‘中伏’长短没有关系,这只是日期上的一种安排,公众千万不要认为,出现‘双中伏’炎热天气就一定长。”赵之珩强调说。
那么,三伏天为何最热?赵之珩解释说,过了夏至,虽然白昼一天天变短,但地表的积热还是在逐日增加着,进了三伏,地表积热逐渐接近高峰,中伏期间达到了最热的程度,过了中伏,地表的积热才逐日递减,天气才渐渐凉快起来。
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三伏天”,天文专家提醒,此时节,公众要格外注意防暑降温,戒躁戒怒,清淡饮食,规律睡眠,及时补水,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作者: 周润健 )
责任编辑:李阳阳
上一篇:这里曾是冰川
下一篇:地质史上“移山倒海”的神话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