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在南荻群体遗传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新华社 2017-08-31

  南荻是我国特有的亩产生物量最大的芒属能源植物,其遗传变异丰富,生态适应强,极具生态修复功能。记者31日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获悉,科研人员利用转录组学方法研究南荻群体遗传,可以更清晰地阐明植物群体进化的适应性和非适应性过程。

  这一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李建强和桑涛研究员指导负责。据介绍,南荻自然群体局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原产于河滨地带,但其遗传变异丰富,移栽到黄土高原等半干旱地区后,生长良好。由于其根系较浅,种植后不会过度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可以有效减少地表径流,有助于水土保持。

  科研人员根据以往对南荻生理生态及群体遗传的研究,筛选出10个优势群体共78个个体开展群体转录组学研究。发现在分析群体间分化时,基于基因表达数据的结果更为敏感。李建强举例说,通过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发现,参与光合过程及对温度或活性氧刺激物响应的基因在某些群体异常丰富。

  此外,在每个群体,核苷酸多样性和表达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而在群体水平,它们却表现为正相关。这表明遗传变异和表达变异在植物维持群体稳定及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发挥独立的作用。

  这一研究揭示了利用转录组学方法研究群体遗传,可以捕获群体内和群体间遗传变异和表达变异的微弱信号,并对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的遗传水平响应有了整体认识。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生态学专业期刊《分子生态学》上。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官方微信(kjqydst)。

  作者: 李伟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华社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