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竹子的大熊猫竟然是食肉目动物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2017-12-07

  

  提起大熊猫,大家脑海中肯定会浮现出它那圆滚滚、胖嘟嘟、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还有它那标志性的黑眼圈和内八字的走姿,还会知道大熊猫最喜欢吃竹子,认为大熊猫就像马牛羊一样,是素食主义者,属于食草动物,而且还是世界上最可爱的食草动物。

  其实,在动物分类上,大熊猫可不属于食草动物,而是属于哺乳纲食肉目,是食肉动物家族中名副其实的一员。那么,为什么将奉行素食主义的大熊猫归入食肉动物呢?

  大熊猫是由肉食动物进化而来

  据出土的大熊猫化石可以推断,大熊猫的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800万年,它们的祖先是始熊猫,生活在中国云南的禄丰和元谋两地,是由一种拟熊类演变而成的最早的熊猫,它们以食肉为主,但经过长期的严酷生存竞争与自然选择,基于生存的需要,它们逐渐“改行”吃素食,才成为它们同时代众多动物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强者而幸存至今,是地质年代中新世晚期的“活化石”。就拿禄丰始熊猫来说,800多万年前,它们是一种形体大小类似于狐狸的食肉动物。冰川时代的到来,地球气候严寒,始熊猫与其他很多食肉动物一起,被寒冷驱赶到一片非常狭小的地域,可食的食物随之减少,“同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面对激烈的竞争,为了生存,始熊猫便被迫选择了一条生存之计,那就是“改行”吃素。

  

  始熊猫

  始熊猫的主支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距今约300万年前,已经进化成为一种形体比现在的熊猫小、兼食竹类的杂食动物了。此后,这一主支逐渐向亚热带扩展,并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食物也逐渐变为主要吃食竹子。距今约 200万年前,小种的大熊猫已经进化成为素食主义者了。成功“改行”后,冰川消退,熊猫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体形变大,出现了比现在大熊猫大的巴氏大熊猫。距今50万~70万年前,大熊猫臼齿发达,除五趾外,爪子还生有一个“拇指”,其主要的作用是握住竹子。距今约1.1万年前,冰期来临,熊猫的体形缩小、变圆,以适应寒冷的环境,并保持了原有的古老特征,生存至今。

  大熊猫食肉寻迹

  古食肉类动物进化成现代食肉目动物,是分两支演化而来的:一支为猫形类,例如虎、豹等猫科动物及灵猫等;另一支则为犬形类,例如现在的狼、狗等犬科动物,及熊、鼬、浣熊等。大熊猫就属于犬形类动物,如果你仔细观察肯定会发现,大熊猫的那张脸与鹿、马、羊等食草动物是不一样的,它长的可是一张“熊脸”!

  尽管现在大熊猫的食物99%是竹子,但它的牙齿和消化道仍然保持原样,它们的犬牙依然尖锐锋利,消化道也仍然是肉食动物的构造。一般情况下,由于植物类食物纤维较多,难以消化,所以为充分消化吸收吃进的植物,食草动物的消化道就特别长,比如说,鹿的肠道约为自身体长的15倍 ,羊的肠道更是约达到了自身体长的25倍。而食肉动物的肠道比例一般为自身体长的4~8倍,大熊猫的肠道正好就处于这个区间内,其肠道仅为自己体长的4~6倍。因此现在仍然划归为食肉目。

  如此说来,大熊猫是一直在用食肉动物的肠道来消化富含纤维素的竹子,这显然是吃进的食物与消化道的不相匹配,而会造成营养吸收率非常低的事实。为了确保身体的能量需要。大熊猫不得不每天吃下大量的竹子。据统计,在春季一只大熊猫每天需要吃掉二三十千克的竹子。因此,我们见到的大熊猫,往往是手里拿着竹子,就像饥饿无比的饕餮之徒,贪婪地、香甜地不停咀嚼着,一天之中,大熊猫会用将近一半的时间用来吃食竹子,另一半的时间则用来睡大觉。

  

  大熊猫喜欢吃竹子

  看来,现在的大熊猫,醒来的第一件事可能便是寻找可吃的竹子,它们对竹子已经爱不住嘴啦。不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熊猫毕竟还是食肉目动物,它们也非常喜欢吃肉,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因为在大熊猫栖息的地方,很少有大型的食肉兽供它们捕捉食用。但它们也不会甘心一辈子吃食竹子,所以它们偶尔也会干一些掏竹鼠、捅鸟窝之类的事情,算是为自己开开荤,改善改善生活。1990年,在四川甚至还出现了爱吃羊肉的大熊猫,它们曾12次走下山来偷羊吃,咬死山羊和绵羊共计20只,咬伤6只。更为有趣的是,它们甚至羡慕羊的生活,愣是赖在羊圈里过夜!不过,大熊猫不攻击人,并且见人就跑,这可是苦了当地的政府,因为政府必须为它的吃喝埋单。

  

  大熊猫既吃竹子,又吃竹鼠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作者: 科学原理一点通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