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效果如何?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7-12-18 |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试验始于美国、加拿大等国,至今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该技术的研究背景,是在机械化条件下,长期的铧式犁耕地,使土壤有机质迅速消耗,土壤水分大量散失。而且, 铧式犁耕地能量消耗大,作业成本高。为此,人们试图探索新的低耗高效的耕作方法代替传统的耕作方法。5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兴起了少耕法和免耕法,又称保护性耕作法。这一技术的核心是将作物茎秆和残茬覆盖在地表,利用地面覆盖物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耕层水分蒸发,同时可以节约能源消耗。 从1991年开始,山西省农机局、中国农业大学与澳大利亚专家合作,选择临汾市尧都区、潞城市、寿阳县等为试验示范基地,进行了长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在80mm/h降雨的情况下,地表径流减少70%;旱地春玉米平均增产17%左右,生产成本降低25%左右;旱地小麦平均增产13%左右,生产成本降低20%左右。此外,山西省农机部门还在中南部两年三作和一年两作地区(水浇地)进行了覆盖免耕直接播种技术的试验与推广,一般玉米增产10-15%,每亩节约投入30-50元。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 编辑:辛霞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农药对土壤污染的防治
下一篇:螃蟹肝坏死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