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颤抖病的防治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7-12-18

  该病俗称为:抖抖病、环爪病、抖脚病。主要危害2龄幼蟹和成蟹,当年养成的蟹一般发病率很低。病蟹体重为3-120克,100克以上的蟹发病最高。发病季节为5-10月上旬,8-10月是发病高峰期,流行水温为25-35℃。从发病到死亡往往只需3-4天,沿长江地区,特别是江苏、浙江等流行严重。近年来,随着蟹种培育技术的不断提高,加上成蟹养殖生态环境的改善该病已较少发生。发病初期,病蟹食欲下降,摄食减少或基本不摄食,活动缓慢或活动力差,对外界刺激不敏感,白天贴泥栖息,晚上在水边慢慢爬行或挺立草头。并伴有蜕壳不遂的特征,但四肢尚能伸直。后期河蟹的指节前端出现微红,并逐渐向上延伸,常伴有步足将身体支撑起来趴在岸边或挺立在水草头上直至黎明的现象,甚至白天也不肯下水,见了动静反应迟钝,进而可发现支撑步足“颤抖”,最后步足中的长节和腕节肌肉病变、萎缩,部分肌肉呈现水样状,步足不能回伸,站立不稳,附肢抖动不停,全身抽搐痉挛,无力翻身。病蟹不蜕壳,体内积水,3-4天后即会死亡。解剖可见鳃丝呈灰黄色或黑褐色,肝脏病变明显,肝胰脏囊肿呈灰白色,肝组织糜烂伴有臭味,肠道无食,有炎症反应,三角膜出现水肿,打开腹甲有明显的炎症。防治措施:预防该病时要彻底清塘,营造河蟹适宜的生态环境,科学投饵,定期使用化学类如“中博高”或“水立爽”、“底立爽”等或微生态制剂如“活力66”或“双效粒粒底改素”等改良水质与底质,适时在饲料中拌“酶合电解多维”、“肝胆利康散”和蜕壳素口服。编辑:胡金枝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