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高产栽培技术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17-12-18 |
棉花高产栽培技术
一、选择适宜棉花品种1. 辽棉10号1.株高70厘米左右,叶色浓绿肥大。单株结铃8.43个,铃圆形,有缺尖。裸地栽培生育期146天,覆膜137天,适于覆膜栽培,霜前花率83%-90%。生长势强,易保苗,不早衰,结铃性好,棉铃大小均匀,开絮集中。平均铃重4.67克,衣分率35 .72%,纤维长度29毫米以上。抗逆性强,对枯萎病、黄萎病、苗期病害及烂铃病有较高的抗性。棉株松散,生长势强,种植密度不宜过大,平均每亩6000-7000株,单株留果枝10-12个。2. 锦棉3号极早熟品种,株型紧凑,果枝上斜或筒状,打顶株高强65厘米左右,主茎紫红色,节间距5-6厘米。叶片较大,叶片不衰,活秆开絮。铃卵圆形,壳较薄,易开裂,开絮畅而集中,爆裂期15-20天。单株结铃7.35个,铃重5.89克。全生育期135-140天,霜前花率85%以上,不抗枯萎病,黄萎病,苗期病害及烂铃病的抗性和产量水平均稍好于辽棉9号。可适当密植和多留果枝。一般平肥地亩保苗7500-8000株,果枝8-10段;坡薄地9000-10000株,果枝6-7段。低温多雨年份适当少留果枝。适宜辽北和辽西棉区种植。
二、裸地棉花栽培技术1. 选地、作垄(1)地块选择:棉花是喜温、喜光作物。辽宁属于特早熟棉区,在全国棉区中是纬度最高的省份,北方冷凉地区都不宜植棉;棉花根系发达,根深达2米以上。因此,棉田应选择土层深厚,肥力中等以上的平地或向阳的坡地。土质粘重、背阳、涝洼冷浆地不宜种棉花,农谚讲:“棉苗性似火,沙溜地最好。”(2)作垄:棉籽顶土能力强,并要带出两片叶子出土,阻力大。而且,辽宁棉花 增产主要靠君体,必须保证一定密度,播种保全苗是棉花增产的基础。因此,棉田整地必须细致,棉籽出苗吸水慢,棉籽本身富含脂肪和蛋白质,物质转化慢,出苗时间长,吸水量大(相当于种子重量),棉田要保持充足的水分。要求棉田整地要及早打垄,秋打垄最好,春天打垄也应在3月底前完成,最迟不超过4月5日(清明前)。整地细无坷垃,上虚下实,土壤含水不低于18%。打垄施肥不应少于3000千克农肥。2. 种子处理(1)种子精土选:棉籽要精选,去掉瘪籽、大毛籽、光籽,以芽率不低于90%。(2)晒种:棉籽壳厚,透水性差,播前种子一定经过晾晒。将棉籽铺开,晴天晒2-3天,一天翻动几次,棉籽拿在手一摇动有响声为宜。晒种注意不要将棉籽直接放在水泥等不易透气的地上,防止晒出死籽。晒种不仅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增强发芽势,还有灭菌、防虫的作用,不可忽视。(3)脱绒处理:棉籽脱绒便于播种(机播一定要脱绒),脱绒还可收回作工业原料──棉短绒。①机械脱绒。棉花收购部门应将棉籽进行一、二道脱绒,有条件的要脱三道绒。②硫酸脱绒。硫酸脱绒不仅便于选种(通过水选,可以利用省去人工选种),而且可以去掉棉籽上的虫、病菌,还能利于棉籽包衣。脱绒按每10千克棉籽绒上加入温度为110-120的硫酸500毫升,边倒边搅拌,至短绒全部溶解,然后水洗晾干。③药剂拌种,防治病、虫害:现推广的棉籽种子包衣新技术,不仅能保全苗,而且提早出苗2-3天,减少苗期虫害,降低成本。④浸种催芽:棉籽用30℃-40℃水浸种,浸透种皮,棉仁韦起层待播,温水浸种要做到勤翻动,避免热量积累烧籽,特别是遇灾毁种的棉田,为了加快浸种时间,水浸要热,更要注意翻动棉籽。如发现棉仁变黄,说明烧籽,种子就不能再播种。在生产实践中,还有用80℃-90℃水浸种的做法,此方法可以烫死成熟度不好的棉籽,但必须注意,一定要要棉籽的温度降到20℃左右时,才能不翻动。干旱地区如座水播种可以催芽播种。3. 一次播种保全苗(1)适期播种:当地温稳定在12℃,棉籽出苗后能避开当地晚霜,即为播种适期。辽宁棉区适宜播种期一般年份在4月中、下旬。为了争取有效生育期,辽西棉区多采用“霜前播种,晚霜后出苗”。(2)播种密度:一般按选用品种的要求来定。平肥地宜稀,山坡薄地宜密。(3)播种深度:按着选定的密度、垄距确定株距,无论机播或人工播种,必须做到等距。开沟深度5厘米,但一定种在地平线以上,便于提高地温和苗期管理。覆土不超过3厘米(干旱地区的四犁播种除外)。(4)查田补苗保密度:出苗后,缺苗断条地段要及时补救。缺苗可采取前后、左右借留双株的办法;缺苗较多的应立即催芽补种,确保合理密度。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下一篇:棉花膜下滴灌栽培技术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