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传假黄鼠狼照片?不要被伪科普迷了眼《中国科学报》 2017-02-10 |
鸡年头一天,人们的社交网络却被“黄鼠狼”刷了屏。由于中国素有“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的歇后语,于是大家纷纷转发一张呆萌“黄鼠狼”的照片,通过玩笑的方式给亲朋好友拜年。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在看到这张图片后却啼笑皆非。他在微信朋友圈立刻进行了辟谣:“大家不要再转这张照片了!这个不是黄鼠狼,这张图片拍摄于英国,是伶鼬(Mustela nivalis),虽然中国也有,但并不是真正的黄鼠狼。”同一天,张劲硕接受媒体采访,介绍了伶鼬和黄鼠狼的区别以及鸡是否真的是黄鼠狼的主要食物。
春节期间,这个黄鼠狼“打假”事件火速引起了网络围观。随着热度的提升,网友们纷纷参与到讨论中来,提供了不少自己家的鸡被黄鼠狼吃掉的生活经验。2月6日,张劲硕再次与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吴海峰合作发表长文,详细解释了黄鼠狼和黄鼬的身世、人们身边的黄鼬、家鸡为何容易被黄鼬享用、黄鼬的主要食物是啮齿动物而不是家鸡等科学知识,并提醒大家不要因为黄鼠狼“给鸡拜年”,就彻底否定黄鼠狼的“功劳”,对动物的评价,万万不可强加个人主观态度。
至此,黄鼠狼与鸡的讨论有可能告一段落,也有可能持续下去。抛开具体的科普内容,在这个讨论的过程里,我们看到的是科普人的热忱、公众参与的热情、无处不可科普的传播机会和互联网时代为科普带来的极大便利。
近几年,随着政府和科研机构的推动、科研人员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公众在自身发展、子女教育和参与公共事务过程中对科学知识的需要度越来越高,科普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借助互联网平台等新方式,国内科普在数量、方式和质量上都有不少提高。但我们也需要看到,国内的科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如何做科普,仍然有讨论的必要。
比如,在互联网平台上,相比于娱乐等内容,科普内容仍是非常少的。科普是个门槛很高的工作,需要内容生产者既有扎实的科学功底,又有灵活的表达能力。尤其是当下科普还要融合各种新媒体手段,仅靠科研人员自身,或者媒体、动画、视频等行业人员孤军奋战是不行的,需要跨行业的合作。如今,已经有不少科学家与媒体等有着良好的合作,也推出了高质量的电视、网络视频、直播等科普成果,但毕竟还是少数“熟面孔”。如果能通过建立交流平台等方式,让科研人员与其他行业人员广泛达成更好的合作,从而推出更多样的科普作品,相信科普会做得更好。
同时,现在“科普”火,“伪科普”也很火,尤其在社交平台和健康领域。“真科普”该如何与“伪科普”较量,也是摆在科普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对于科普产业的发展也需要更多讨论。比如,在对科普付费内容的评价中,总能听见公众对于“科普为何要收费”的质疑声。相信在不少公众心中,科普是与“公益”联系起来的,就应当是“免费”的。当然,科普首先应体现社会公共价值,但科普是否应该只靠政府、科研机构支持?如果科普形成了一个良性、健康的产业,是否能吸引更多资金、人才流入,从而为公众打造更好的科普产品?当然,这就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如何平衡科普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提出,到2020年实现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未来,科普大有所为。新的一年,政府、科研机构、科普人与公众还需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李阳阳
上一篇:狡猾!狐狸爬树偷猎考拉
下一篇:古埃及人为啥葬在罐子里?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