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你的脸好几遍,回家还是想不起来,我脸盲了吗?

科普中国 2017-02-21

  (专家:彭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副教授,科普中国微平台原创首发)

  明明看到了一张脸,却认不出是谁;看了好几遍你的脸,可是过眼就忘;卷发的你,头发拉直后就忘了你是谁;记得你的名字,却想不起来你长什么样……生活中,有些人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真的脸盲了吗?

  看了你的脸好几遍,回家还是想不起来,我脸盲了吗?

  图片来自网络 什么是脸盲?

  很早以来,就有一些人发现了某些人辨别人脸的能力特别糟糕,这种情况被称为脸盲。脸盲并不是真正的盲,脸盲的人视觉很可能是完好的,能够读书写字,也能分辨出生活中的种种物品。但是,一旦当他们把脸转向一张张面孔的时候,他们就迷惑了。严重的时候,他们甚至不能靠脸来分辨出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脸盲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研究表明大约有2.5%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脸盲的困扰。

  在很长的时间,人们并不认为脸盲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毕竟,仅仅是对脸的分辨能力不一样而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种情况,脸盲并非仅仅是区别不开来面孔而已。严重的脸盲甚至可能不能靠脸来区分老少、男女,甚至看到一张脸之后不能感受到对方的喜怒哀乐的种种表情。

  看了你的脸好几遍,回家还是想不起来,我脸盲了吗?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有的人会有脸盲症?

  要理解脸盲,首先必须要理解我们的眼睛是如何看到东西。眼睛的底部是一层叫做视网膜的结构,这层结构上有很多感光细胞,感光细胞组成的阵列把神经信息通过一束很粗的神经纤维投射到我们脑内的视觉皮质,并且通过视觉皮质的一组复杂的神经细胞加工处理为我们的记忆中枢、语言中枢能够理解的其它信息。在这个同路上,任何一个步骤工作受到了干扰,都有可能造成我们对看到东西的理解和认知出现问题。在人遇到了车祸,脑内病变等情况,特定某一部分神经细胞或者神经纤维受损,就可能出现视觉异常。很常见的是视神经的受损造成无法在中枢成像,这种情况就是我们俗称的睁眼瞎。而如果特定皮质受损,就有可能造成看得见物品,回忆不出类似物品,回忆得出类似物品,却叫不出名字,明明识字,却突然不能阅读等等情况。而分辨不出一张张的脸,也是属于这种和视觉有关的认知失调。

  既然存在这种认知失调,那么脑内就一定存在一个固定的和面部识别有关的区域,这个区域被称为梭状回,位于大脑皮质的底部。在这个区域里边有一些神经细胞是专门用来处理整个面部特征的认知。

  看了你的脸好几遍,回家还是想不起来,我脸盲了吗?

  图片来自网络

  人类对于面部特征的识别是高度专一的,甚至有时候仅仅是一个非常抽象的J ^_^这样的脸形符号,都可以刺激梭状回中枢的快速反应。这也是很多类似火星上有人脸的传说的来源。

  看了你的脸好几遍,回家还是想不起来,我脸盲了吗?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一种高级神经活动的中枢,我们现在对梭状回的具体工作机制了解得并不多。因为我们不能随意的去通过干扰这一活动中枢来观察这一中枢受损之后的反应。而一般的动物实验又不能反应这种人类或者高级灵长目动物所特有的神经活动。好在现在的眼球运动追踪技术很发达,通过对眼球运动的追踪,我们现在能够知道的就是正常人在看脸的时候,目光总是在两眼、鼻子和嘴巴这三个关键点来回游移,迅速的提取面部的基本特征。而脸盲者目光移动的模式则是不一样的。他的目光会在整个脸上漫无目标的移动,相应的,用核磁共振来观察脑内核团在观察脸部照片的时候的活动区域也不一样。

  看了你的脸好几遍,回家还是想不起来,我脸盲了吗?

  图片来自网络 饱受脸盲之苦的你,该怎么办?

  脸盲现象会对人类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除了经常搞混淆脸给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之外,某些脸盲,还会出现无法区别不同表情的情况。这时人的社交功能就会遇到大麻烦。想象一下你和朋友谈话,也许别人已经明显不耐烦,甚至很不高兴了,但你还依然滔滔不绝,这时,很有可能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作为一种中枢神经的功能失调,到目前为止,脸盲不能依靠药物和手术进行治疗。不过人类大脑的学习能力非常强。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其他观察能力来进行弥补。脸盲者说穿了就是经过眼口鼻三点快速定位进行面部特征提取的能力比较差而已。通过反复的练习,脸盲者完全可以通过观察一些其他线索来获得辨别面部特征的能力。实际上,对于面部的快速判别能力,就算是正常人如果要从事特殊工作也需要经过强化练习。训练有素的公安人员经过专门培训之后,能够获得迅速记住几十张面孔并且将他们从人群中区别出来的能力。类似的练习和培训对于脸盲者来说,也大有好处。

  看了你的脸好几遍,回家还是想不起来,我脸盲了吗?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