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在海底发现了一片“黑烟囱”

新华社 2017-03-09

  蛟龙号在海底发现了一片“黑烟囱”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当地时间3月4日和7日分别在西北印度洋进行了中国大洋科考38航次的第3次下潜和第4次下潜,在调查区域观察到大面积的硫化物烟囱群,同时获取了丰富的硫化物样品。

  第3潜次在卧蚕1号区沿测线开展调查,最大潜深3013米,观察到大面积的黑烟囱群,初步圈定了热液区分布范围,对热液喷口流体进行测温,最高温度达253℃,并布放了硫化物烟囱帽和生物生境实验板,对弥散流进行了溶解氧和温度测量;开展了测深侧扫微地形和环境参数测量;开展了实习潜航员主驾驶培训。

  此次下潜获取了丰富的块状硫化物样品;2管含金属沉积物的短柱状插管;16升近底海水,其中热液羽状流8升;62件螺、海葵、茗荷等生物。

  硫化物烟囱也称“黑烟囱”,其成因是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铜、锌、铅等金属后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在附近的海底,像“烟囱”一样堆积起来。硫化物烟囱作为一种海底矿藏日益受到关注。

  第4潜次在大糦热液区沿测线开展调查,最大潜深3517米,初步圈定了热液区和硫化物分布范围,对热液低温弥散流进行测温,布放了微生物富集装置;开展了实习潜航员主驾驶培训。

  此次下潜获取了硫化物烟囱体样品,3管短柱状热液沉积物插管,16升近底热液羽状流水体样品,7只盲虾。

  据本航段首席科学家韩喜球介绍,与卧蚕1号热液区相比,大糦热液区烟囱体较大。硫化物堆积体规模较大,高度可达数十米。同时,该区域生物优势种以盲虾和海葵为主,见到少量螃蟹、茗荷、多毛类。

  韩喜球认为,获取的硫化物样品对重建该区域热液成矿作用过程、评估该区域成矿资源潜力,具有重要价值。

  今年2月6日从青岛起航的大洋38航次,共分三个航段,分别在西北印度洋、南海、雅浦海沟和马里亚纳海沟开展大洋资源与深海前沿科学调查,时间为124天。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华社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