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抑郁症并不遥远,别让你的孩子只在6月1日感到些许快乐

科普中国网-科技名家风采录 2017-06-02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知我(KnowYourself)心理学科普创作团队 陈紫嫣等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随着父母群体的年轻化和生活的快节奏,以及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对人们生活的“入侵”,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情绪变化并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注。在80、90一代父母当中,有一部分人在孩子哭闹或不开心时,常采用一种最省事的方法——把手机或iPad直接扔给孩子玩。

  

  我们不应该只是在六一儿童节这天“想方设法”让孩子获得快乐,而是要关注孩子每一天的情绪变化,让他们每一天都能健康快乐。

  对于抑郁症,在我们的印象中,仿佛通常是成年人才会患上。殊不知,儿童抑郁症或许已悄然找上你的孩子。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4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抑郁症在“青少年疾病及残障”的致因排行中高居榜首。虽然各个地区的统计数据有差异,但整体而言,抑郁症在儿童及青少年中的流行率约有5%~12%。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可能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离我们更近。

  “妈妈,我什么都不想做,我感觉不到快乐”  

  抑郁症,或称抑郁障碍(Depressive Disorder),是包括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和持续性抑郁障碍(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等疾病在内的一系列精神障碍。对于这两种在儿童中常见抑郁症,我们来分别看一看他们的典型症状及表现。

  1. 重性抑郁障碍

  (1)患重性抑郁障碍的儿童,在至少连续两周的时间里,持续体验抑郁、悲伤的情绪。 这样的心境变化,在儿童及青少年当中,也可能会表现为易怒、烦躁或不稳定情绪,而非悲伤、沮丧等。患者会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提不起兴趣,在想到这些事物时,也无法感觉愉快。青少年的重性抑郁还可能会有一些非典型的表现。他们无法因为即将到来的、令人愉悦的事情感到愉悦,却可以在事情发生时体验到愉悦的情绪。例如,一个喜欢吃披萨的孩子,如患有重性抑郁障碍,可能在想到披萨的时候无法感到愉快,也不想去吃披萨,但如果给ta吃披萨,ta还是会吃得很开心。 除了心境的变化和无法感觉愉快,儿童重性抑郁障碍还可能有其他一些表现:食欲增加,并想吃某种特定的食物,或是没什么食欲;

  

  (2)睡眠状况的显著变化,可能是嗜睡、失眠或睡眠紊乱;

  (3)精力不足,总感觉疲惫、没有精神,不愿意去学校或出门玩;

  (4)集中注意力有困难,可体现为成绩下滑;

  (5)身体运动静不下来,或动作迟滞;

  (6)无器质性病变的身体疼痛,如头痛、胃痛等;

  (7)感到自己无价值或有内疚感,对批评、拒绝及失败非常敏感,或是有“我很丑”、“我不好”、“没人喜欢我”等消极念头,这一点在病状突出的孩子的平时生活和学习中尤其常见;

  (8)孤立自己,或与一群人(而非所有人)疏远,如突然换一群朋友,或疏远家人却仍和朋友保持接触。

  (9)在最严重的情况下,患重性抑郁障碍的孩子可能会反复思考死亡,有自杀观念、自杀计划或自杀企图。

  2.持续性抑郁障碍

  患持续性抑郁障碍的儿童,同样会持续表现为易怒、情绪不稳,或感到心情抑郁及悲观,对什么事情都兴趣不高。虽然相较起重性抑郁障碍,持续性抑郁障碍的症状较轻,但其持续时间往往长达一年甚至更久。儿童持续性抑郁障碍,也可能伴有其他一些表现。除与上文列出重性抑郁障碍的症状相似、但程度较轻的症状之外,还可能有一些更为不明显的表现,如在学校表现不佳、低自尊、和同伴日常交往有困难等等。

  三大因素可能会使你的孩子患上儿童抑郁症

  儿童及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不良情绪特质、基因遗传、家庭环境影响这三方面来源。

  从情绪特质的角度来看,较高水平的神经质(即比较容易感受到消极情感的性格特点)是一项主要的风险因素,特别是当这些孩子接触到使人感到有压力的事件的时候。

  基因遗传方面,一级血亲(生父、生母、亲兄弟姐妹)若有抑郁症病史,则孩子也会有更高的患病风险。

  不良的童年经历、与父母分离或丧失亲人等,是常见引起抑郁症的环境风险因素。

  另外,其它非抑郁类精神障碍,或身体疾病,也可能会成为儿童抑郁症,特别是重性抑郁障碍的诱因。

  如何治疗儿童抑郁症?  

  治疗儿童抑郁症,通常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案。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有人际关系疗法(Interpersonal Therapy)和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等。药物治疗则通常是为了将大脑中的某些必需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维持在正常水平,使症状得到缓解。

  坦然面对,积极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症

  作为家长,如果觉察到孩子有抑郁症的一些临床表现,应鼓励孩子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带孩子去医院的精神科筛查及就诊。如果放任不管,抑郁症不仅不会自愈,更可能会极大危害孩子的健康,甚至引发生命危险。一旦确诊,如果能尽早就医,治疗效果也会更好。

  如果孩子已确诊患有抑郁症,以下这些小建议,也许可以让你更好地帮助及支持孩子。

  (1)要认识到,抑郁症是一种疾病

  抑郁症不是谁的错,也不是孩子的选择。所以不必自责,也请不要责备孩子,不要觉得孩子生病让你丢脸。

  (2)家长很多时候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有心理问题,总觉得这样等于承认了自己作为一个家长的失败

  这种不接纳的态度,可能给孩子的心灵留下巨大的伤害。此时是孩子最需要家人支持的时候。不要对孩子说“你不要总感觉心情不好”这一类的话。心情不是孩子能够选择的。

  (3)接受孩子和ta的抑郁症

  有很多事情,儿童及青少年可能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因为他们担心会惹父母生气,或是让父母担心。所以,和孩子进行沟通,让ta知道他们所说的可以被接纳。

  (4)经常和孩子说说话,但要尊重孩子的舒适圈

  讨论抑郁症和自己的感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抑郁症中的他们,也可能会不想说话。所以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你在那里,愿意为ta提供支持,愿意倾听ta。不要让孩子有必须参与对话和回应的压力。

  (5)倾听孩子,而非教育ta

  当你想要指正孩子的想法,或对孩子的做法下判断时,请忍住。最好避免给出任何建议,更不要给他们的想法或做法下结论。

  (6)不要害怕谈论自杀

  和孩子谈论自杀,并不会将这个想法“植入”ta的脑海。如果ta已经有自杀观念或企图,谈论这件事对ta来说会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而如果ta之前没有想过要自杀,以后一旦ta有自杀的念头,ta会更愿意谈到这个话题。 

  

 

  总之,有果必有因,儿童抑郁症离我们并不遥远,有时只是你尚未发现。请在每一天的生活中,积极关注你的孩子,细微的心理变化,行为的变化,认知的变化,让他们每一天都健康快乐,而不是只在六月一日这天让他们“享受”了极大的满足和快乐。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网-科技名家风采录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