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疫情期间,恐慌、焦虑、害怕……会保护我们?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2020-05-09 作者:陈宇峰(ACC心理科普团队)

  疫情期间的“人类迷惑行为大赏”,估计我们都已经看过不少,而最近的大型人类迷惑行为恐怕要数“烧毁5G基站”了,直接导致英国的一座5G信号塔被烧毁。

  

  被烧毁的5G基站 图|英国《太阳报》

  事情的开始是这样的,国外视频网站上一段关于新冠病毒起源的分析说,“非洲没有5G,所以非洲基本上没有新冠病毒患者,而很多使用5G的城市却爆发了疫情”。于是,一些人就将移动信号跟疫情爆发联系在了一起,认为移动信号会加大病毒传染的风险。

  当我们看到这个说法的时候,第一反应可能就是

  

  图片来源于微博

  但是,这么扯的观点,为什么还会有人相信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人的行为免疫系统。

  行为免疫系统:也许你不知道,但我一直在保护着你

  人体免疫系统大家都知道,当病毒入侵时,它会进行监视、防御和调控,进而排斥和消除外来入侵。但如果每次都只依赖人体免疫系统,等病毒入侵之后再作反应,那岂不是“亡羊补牢,为时晚矣”?人类要生存和繁衍下去,不可能单纯依赖这种代价较高的人体免疫系统。

  心理学家们发现,人们在面对大规模传染病时,人体还有另外一种应对策略,即行为免疫系统(Behavior Immune System),人们会调动这个心理动力系统,尽量去避免社会生活中一切与传染源有关的因素。

  心理动力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人们进化出心理活动的内在力量或内在驱力来应对外界环境和社会的种种威胁和变化,例如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力比多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来源于百度百科)

   

  如果说,免疫系统是帮助解决危险,那行为免疫系统就是,帮助避免遇到危险。

  举例来说,当人们在看隐含有传染病因素的图片时,会感到恶心,而当人们看到隐含其它危险因素的图片时(如车祸等),则会引发恐惧。虽然没有真正遇到这些危险,但是心理动力系统能让我们自主远离这些危险。

  这些心理动力系统往往支配着人们的各种日常行为,但也正是因为过于“日常”,所以人们都已经习以为常,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

  因为恐惧“新冠病毒”,所以烧毁5G基站,看着不可思议的迷惑行为其实是人们在疫情期间的一种过度反应,这其实非常符合人类在疫情期间的行为模式。

  很多的心理学研究都表明,当人们处于大规模传染病期间,其行为和心理都会发生特定的变化,例如对别人的脸会特别在意,会倾向于从别人的脸上去判断是否存在传染的风险,甚至还会产生更多的种族偏见和刻板印象等。

  心理学家往往把这些在疫情期间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归为行为免疫系统(Behavior Immune System)所导致的反应。

  行为免疫系统:这个可能有危险,咱躲远点

  心理学家对行为免疫系统的研究发现,行为免疫系统有着一系列灵活的功能(即功能灵活性原则,The functional flexibility principle),只要人们觉得自己存在被感染的可能性,就会引发一系列情感、认知和行为上的应激反应,这些应激行为其实都在试图让我们远离传染源,从而预防传染,比如:

  从情感上引起我们对疫情的重视:在疫情发酵前期,根本停不下刷疫情进展的焦虑,从而认识到疫情的严重性;

  从认知上降低我们接触传染源的可能性:疫情高峰期对外界感到极度不安全,从而尽量闭门不出;

  从行为上隔断自己与传染源的接触:出门必戴口罩甚至要戴护目镜,回家要洗手消毒等。

  

  图片来源于微博

  除了这些外显的行为,行为免疫系统也调动了一系列大脑功能区域来调控我们对传染病的反应。

  研究者发现人们在看隐含传染因素和其他危险因素的图片时,会激活杏仁核、枕叶和前额叶,这些脑区与情绪和行为控制有关。并且,相比于看隐含其他危险因素的图片,看隐含传染因素的图片激还会激活脑岛、颞下回和梭状回,这些脑区与情感、动机、记忆等认知功能有关。

  免疫系统都一样: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人体免疫系统在判定有病毒入侵后,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但是免疫系统是一个特别“容易紧张”的角色,一点风吹草动都有可能激活它,导致它过度反应,给人带来困扰。例如常见的花粉过敏和海鲜过敏所导致的肿胀和发热等,就是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导致的过敏反应。

  行为免疫系统也一样,在疫情期间,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往往会表现出很多过度反应,心理学家将此称为烟雾监测原则(The Smoke Detector Principle),即人们往往会对外界产生过度反应,而不是理性地估计客观的传染风险,总是从一些表面的线索来主观判断传染的风险。

  

  烟雾探测器(图片来源:veer图库)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烧毁5G基站,又或者更日常地来说,疫情期间,在街上遇到一个没戴口罩或是打了个喷嚏的人,你可能会下意识地想要远离他。尽管这些人并不一定就是传染源,但我们都很容易过度反应,把他们都当成是高危传染源。

  有意思的是,从这些过度反应中,还会衍生出很多反常识的行为。例如你可能会认为,大规模传染病肆虐时,人们出门机会少了,就不会注重自我形象了,但实际确刚好相反:疫情期间,人们反而会更注重自我形象的保养和提升。

  Ackerman等人在2018年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发现疫情和自我形象之间也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

  实验过程中,研究者让被试想象自己暴露在容易感染疾病的地方(如在医院病房工作,或会接触更多脏东西,甚至是需要直接面对感染疾病的风险),并观察被试者的反应,结果发现,在这些情况下,人们都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外部形象,更担心外部形象所带来的不安全信号。同时,人们对提升形象和健康的商品的购买欲望也会更强一些。

  

  《武林外传》截图,图片来源:腾讯视频

  面对疫情时,尽管看起来美和健康并不一定就能避免感染,但正如前面提及的,行为免疫系统会让人产生过度反应等各种认知偏差,人们并不会完完全全客观看待疫情之下的外部世界。

  因此从主观判断上,人们会购买和使用更多的护肤品、化妆品和健身用品,让自己的形象变得更美更健康,进而觉得自己被感染的风险也随之降低。

  同理,人们也在避免自己被认为是传染源,因此也会更注重自己的外部形象,这样就能以美丽健康的形象出现在别人面前。

  总而言之,尽管行为免疫系统会导致一些过度反应,但是,也正是行为免疫系统让我们做到“防范于未然”,这种预防性的动力系统在疫情期间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Schaller, M., & Park, J. H. (2011). The behavioral immune system (and why it matter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2), 99-103.

  Ackerman, J. M., Becker, D. V., Mortensen, C. R., Sasaki, T., Neuberg, S. L., & Kenrick, D. T. (2009). A pox on the mind: Disjunction of attention and memory in the processing of physical disfigure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5(3), 478-485.

  Ackerman, J. M., Hill, S. E., & Murray, D. R. (2018). The behavioral immune system: Current concer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12(2), e12371.

  Ackerman, J. M., Tybur, J. M., & Mortensen, C. R. (2018). Infectious disease and imperfections of self-image. Psychological science29(2), 228-241.

  Murray, D. R., & Schaller, M. (2016). The behavioral immune system: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cognitio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ocial influence. I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53, pp. 75-129). Academic Press.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