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两碗水如何才能端平?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2020-06-22 作者:张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上一回文章中,我重点分析了在生二胎之前,就要让大宝明白自己不是宇宙中心,以及要给孩子建立爱的氛围,这样比二胎出生之后发现大宝不接受再来“纠正”效果要好。

  那么今天就来谈一谈,如果已经生了二胎,而且两个孩子之间经常因为感到“不公平”而产生矛盾,该如何解决。

  

  图片来源:Veer 图库

  现实中很多“二胎矛盾”,确实是由于两碗水端不平导致的。

  剥削其中一个子女,集中资源供养另一个子女的,这种人本身就不是合格的父母,也不会来问我这个问题,更不会看我这篇文章(这一类的家长以后也就不要抱怨子女之间不和睦了,你自己亲手把孩子们打造成了对立的仇人,他们又怎么可能亲如一家)。

  一般会来问我“如何才能两碗水端平”这个问题的,都是有心想处理好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却力有不足的。

  所以本文讨论的,也是给对“两碗水端平”有心无力的家长的几点建议。

  父母如何去定义老大和老二的关系非常重要

  如果你默认弟弟和哥哥就是竞争关系,经常把两个孩子拿来互相比较:

  对哥哥说:“你看弟弟多听话,你为什么不能像弟弟一样听话呢?”

  或者对弟弟说:“你看哥哥多聪明,你要好好学习,争取超过哥哥!”

  这种情况下,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立的,他们的目标就会变成打败对方,而不是爱护对方;他俩之间永远也不会有亲密的关系,只有嫉妒和不平衡

  如果你把两个孩子的关系定义成互相扶植、互相帮助的关系,停止对两个孩子进行比较,而是对哥哥说“你看弟弟多需要你的保护”,让哥哥产生荣誉感;对弟弟说“你看哥哥特意留给你的蛋糕”,让弟弟产生被呵护感。这种引导,会让兄弟二人明白他们之间不是竞争者,而是共生者。

  全家人一起参与,合理分配照料时间

  很多家庭往往有了二胎之后就会忽略老大——以前是一家人陪他玩游戏,现在一家人围着弟弟团团转,哥哥一定会觉得是弟弟把本来属于他的爱抢走了。

  这种情况虽然不是家长刻意营造的竞争,但是小孩子会对父母的行为很敏感,会通过家长的行为表现去判断——是弟弟的出现对自己造成了威胁。

  一方面,我们要更多地对老大表达爱,去拥抱、去关心、去陪伴。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之间要协商出更合理的分工,不仅在物质方面要公平,更要在情感和精力分配方面去公平给予,尽量不让老大受冷落。

  比如,爸爸也必须要参与进来(因为依靠妈妈一个人确实分身乏术)。比如今天是妈妈哄弟弟睡觉,爸爸就要给姐姐讲故事;今天让爸爸给弟弟洗澡,妈妈就能有时间陪姐姐玩。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明白,原来不是把妈妈劈成两半5-5平分,也可以得到一样的爱。

  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是最重要的步骤,往往却也最容易被家长忽视。

  家长总认为,教育、训斥、奖励、责罚,就是管教了。其实,强化和惩罚,都是给孩子的行为塑造施加外力(当然,施加外力从某些方面来说也是有作用的);但对孩子行为产生最大驱动作用的,其实还是在于内驱力,也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

  我们可以引导老大观察和参与到弟弟的生活中来:帮弟弟起名字、喂弟弟喝水、保护弟弟不摔倒等等。这个时候,老大就能够明白说:“哦,原来弟弟这么弱小,需要我们照顾。”

  据我观察,小朋友大多数很爱帮家长做这些事情,因为这对他们来说,就像是玩过家家游戏一样;而过家家玩游戏,是儿童模仿成年人的社会行为学会长大的一个重要步骤。

  但是千万注意,这个过程必须是和睦地、正向地带给孩子,而不是命令甚至强迫孩子去做。否则就是把大宝变成二宝的佣人了。

  这终引导可以给老大更多的参与感和责任感,而这种参与感和责任感往往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他会觉得自己是个有能力承担主人翁角色的小大人。别小看了这种主观能动性,它往往能让孩子之间形成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的良性循环。

  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长兄如父”的例子中,哥哥对弟弟妹妹付出了很多,却并不觉得自己亏大发了,反而更加爱护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会更敬重和爱护哥哥。

  家长要做冲突调停者

  等二宝长大了一些了,家长又会面临一个新问题:“两个孩子动不动就打架”。

  谁都不喜欢冲突,家长更不希望看到自家孩子打来打去。但是在这里,我想给家长们宽宽心,任何事都有它积极的一面,冲突也是。

  孩子,不管是人类的孩子还是动物的幼崽,他们的很多社会技能和生存技能,其实都是在打闹中形成的。只要不涉及到安全问题,家长其实不必太过焦虑。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之间大多没有隔夜仇,哥哥打了弟弟,哭闹一场,没一会儿就又在一起做游戏了。小朋友之间的互动很多都是这样,打打闹闹并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

  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除了涉及到安全问题,家长不要介入过多。我们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冲突的能力,而不是替他们去阻断一切冲突。

  家长更需要的,是充当一个调停人的角色。这个调停人的任务就是告诉他们规则,告诉他们:“可不可以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况下不可以打?打要怎么打?除了打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图片来源:Veer 图库

  具体怎么当这个调停人呢,举一个我朋友的例子:

  他的家里有一对双胞胎男孩,特别淘,有一次兄弟俩发生了一次特别大的争执,最终弟弟脸上被抓破了一道,哥哥的胳膊被咬了一口。

  我这个朋友,就是孩子的爸爸,并没有批评任何一方,而是让他们说一说这次冲突造成的结果。两个孩子说完后自己就发现了:每个人都吃到了苦头,但是谁也没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于是趁着这个机会,孩子爸爸就开始引导着两个孩子制定打架的规则:

  第一,生气的时候要先告诉对方:“你这样做我很生气!希望你能停下来!”

  第二,如果告诉对方后对方还不停止,可以求助身边的大人帮忙;

  第三,两个方法都试过之后,还没有效果,才可以打架;

  第四,不能使用武器/工具,不能打头,不能打眼睛;

  第五,打完以后,最先打人的一方要先道歉;

  这个规则刚制定出来,孩子妈妈非常不放心,总觉得应该直接明确地告诉他们“不允许打架”,但是实行过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这个规定居然很有效

  有几次弟弟抢哥哥玩具,哥哥特别生气,但是当哥哥把愤怒表达出来的时候,弟弟就不再抢,而是跟哥哥商量,两个人达成了一个和解。

  所以你看,很多时候,当你一遍又一遍的告诉孩子们,“不许打架!”“打架是错的”,并不能达到化解冲突的效果,因为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是化解冲突的能力,当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制定出一个规则,这个制定规则的过程,就是教给孩子如何面对冲突,处理冲突,最终化解冲突。

  如果上述的几点引导家长都没做好,让孩子产生了种种不公平感和被抛弃感,却还非得用亲情和道德去绑架孩子,那当然会事与愿违。

  

  说一些“妈妈老教你让着弟弟,是因为他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背了你10个月”之类莫名其妙的鸡汤,除了感动自己,并不能让两个孩子强行手足情深。

  家长总希望大孩要“懂事”,不要和二孩争风吃醋。可是再懂事毕竟也是孩子,渴求父母的关注与疼爱几乎是每个孩子的本能,也是他们生存质量的基石。

  如果家长一味偏心其中一个,只想这用道德枷锁去绑架另一个孩子就范,好让自己在照顾二孩的时候少一些麻烦,那么,即使你有幸“管教”出了一个很“懂事”的孩子,那你不知道的是,“不公平”“不被爱”“父母偏心”的种子很有可能已经藏在他们小小的心里,给他们日后的性格和情绪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明明有皆大欢喜的方式,我们为什么要选择伤害其中一方呢?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