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选择螺旋桨飞机作为轻型攻击机?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2018-08-23 作者:王明志 军事专家 |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王明志 军事专家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2018年8月初,美国空军宣布将下一代轻型攻击机的选型范围缩小到AT-6“狼獾”和A-29“超级图卡诺”两种,年底前将正式在这两种型号的飞机中挑选出一种,作为美国空军下一代轻型攻击机的最终型号,2019年9月将发布最终的生产合同。从目前来看,美国空军下一代轻型攻击机花落谁家还不好妄加评论,毕竟AT-6和A-29两个型号各有50%的中选概率,但美国空军下一代轻型攻击机采用螺旋桨发动机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21世纪已经快要进入第二个十年了,美国的战斗机和攻击机已经差不多在50年前就普遍采用喷气发动机了,为什么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美国空军还要选择一种配装螺旋桨发动机的攻击机呢?显然,螺旋桨飞机作为轻型攻击机还是有它独特有优势的。
图1 滑行中的AT-6和A-29飞机
首先,轻型攻击机具有独特的战场适应性优势。轻型攻击机所担负的战斗任务是近距空中支援和战术航空侦察,遂行这两种任务对轻型攻击机的性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一是应具有优越的低空和超低空机动性,能够使用多种机载武器抵近目标进行火力支援;二是战场留空时间长,能够在战场上空待战,对地面部队的火力支援召唤作出实时响应;三是对起降场道的要求比较低,可以在简易开辟的野战机场上起降,机务保障简便;四是既能打击战场固定目标,也能打击战场活动目标。显然,在战场适应性方面,轻型螺旋桨攻击机与喷气式攻击机相比优势明显,备选的两个型号的轻型攻击机最大起飞重量分别是2.9吨(AT-6)和5.4吨(A-29),续航时间在6~8小时;而喷气式的A-10攻击机虽然作战威力强大,但最大起飞重量都在23吨以上,执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务的持续时间只有1小时50分钟。人们从作战的历史经验中总结一条经验,在需要的时候在敌方阵地上投下一枚炸弹的价值,要远远高于事后投下的十枚炸弹。从时间效益上看,轻型攻击机的优点非常突出。
其次,喷气时代的低强度冲突中有使用螺旋桨式轻型攻击机的军事传统。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的越南战争中,在越南南方战场投入了大量A-1E/H螺旋桨式轻型攻击机,主要在丛林作战环境中对地面部队进行近距空中支援并对交通运输线进行遮断打击,在诸如支援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溪山战斗等作战中,轻型攻击机快速反应和持久支援的价值得到地面部队的普遍认可。整个越南战争中,A-1E/H螺旋桨式轻型攻击机损失266架,真正被防空火力击落的数量并不多,大部分损失属于高强度出动和超低空作战所伴生的战斗事故。在越南战争后期,美国将部署在越南战场的全部A-1E/H飞机移交给南越空军。现在在阿富汗战场上,A-29攻击机也有大量的使用,美国援助阿富汗的主要作战装备就是A-29飞机,可以说阿富汗战场成为积累轻型攻击机使用经验的试验场。
第三,轻型攻击机同样具备多样化的武器配备方案和执行多种任务的能力。轻型攻击机虽然武器携载能力不及重型攻击机,但仍然拥有1~1.5吨的携载能力,特别是采用标准化的武器挂载接口和军用标准数据总线,除标准装备12.7毫米机枪外,可以根据任务需要以吊舱形式配装20毫米航炮、航空火箭发射器,用于打击装甲目标和集群冲击的地面战斗人员;可装备先进的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对武装直升机和运输机等空中目标进行攻击;可挂装红外制导空地导弹、激光制导炸弹和卫星制导炸弹,对战场坚固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可以说,虽然单机携载能力弱于重型攻击机,就综合作战能力而言仍然相当可观。
图2 AT-6的初始型T-6教练机
图3 阿富汗战场上的A-29攻击机
第四,轻型攻击机的机载设备与任务系统与其他作战飞机相比也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螺旋桨式轻型攻击机并不是低技术的代名词,而是在保持技术先进性的同时拥有低成本的比较优势。AT-6和A-29两型飞机都装备了作战飞机的标配平显;采用全数字化玻璃座舱,多个多功能显示器,HOTAS手不离杆操作模式;装备前视红外与导航攻击吊舱,红外与箔条自卫干扰系统;与重型攻击机一样,在飞机的关键部位采取了装甲防护措施,装备了弹射救生装置。这些装备及措施与现役作战飞机没什么差别,飞行员的改装训练没有任何适应性障碍,成熟的战斗机飞行员都能很快驾驶轻型攻击机遂行作战任务。
总的看,螺旋桨式轻型攻击机是低强度作战中提供空中支援的最佳选择,这类飞机重新受到军方的亲睐,主要得益于其自身很强的任务适应性。螺旋桨式轻型攻击机主要用于在复杂地形和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打击轻装步兵(恐怖分子)的任务。而A-10那样的重型攻击机主要执行打击坦克与装甲战车、火炮阵地、防护严密的战术支撑点等目标,对火力和速度的要求显然就更高一些。所以,选择螺旋桨式轻型攻击机是任务多样性的选择,并不意味着重型攻击机就将退出历史舞台,重型攻击机在高端对抗的机动作战中,仍然能够担当空中支援的大任。
(作者:光明网军事科技前沿特约作者)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