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武器:上演现代版“草船借箭”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2018-10-08 作者:瑷敏工作室 |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瑷敏工作室
策划:白璐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新闻提示:
你见过战场上“皱皱巴巴”的“充气武器”吗?近年来,俄军高度重视充气伪装装备在未来战争中的作战应用,已先后研发出各类充气武器。俄国防部计划根据《2020年国家军备计划》采购充气武器,该计划中甚至将“采购伪装和仿真装备”作为单独一个章节列出,可见其对伪装武器的重视程度。事实上,俄罗斯也正是通过部署充气武器,有效扰乱敌方对俄军真实战力和部署情况的判断,悄悄上演着现代版“草船借箭”。
充气武器
皱皱巴巴的充气武器
尽管英国《每日邮报》把俄罗斯的充气坦克形容为“鼻子垂在地面上的干瘪大象”、甚至还幸灾乐祸地表示“看来不必担心会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了”。但俄军既不是穷到只能用充气武器来“凑数”、“撑面子”,也不是像《独立军事评论》中所言只是用来吸引人眼球的“花架子”,而是彻彻底底的战术欺骗武器。
充气武器早已是“沙场老将”,作为以充气模型代替实际装备进行伪装的专业部队,俄军第45工程伪装团曾参与上个世纪80年代前苏联军队在阿富汗的几乎所有军事行动,伪装作战效果显著。事实上,俄军并不是第一支将伪装武器部署到战场上的军队。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就曾大量部署马拉木质坦克,“坦克”驶过的车辙与真实坦克“如出一辙”,很好地迷惑了敌人。诺曼底登陆前夕,盟军在多佛海边部署了数百辆充气战车,使纳粹情报机关误判其登陆地点为多佛对岸的加莱,对登陆战斗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也曾大量使用充气武器,当时30%的敌军火力都是由充气武器来“默默承受”的。而到了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前南联盟的充气武器同样在战场上发挥了突出的作战效果。
充气武器
如果说“集装箱导弹”是将武器伪装成民用设施,俄罗斯大规模装备的充气武器则是用逼真的充气模型,冒充各种重型武器装备,用以欺骗和迷惑敌人。长期以来,俄罗斯一直奉行“马斯基洛夫卡”原则,即通过隐瞒、欺诈和散布假情报等战略欺诈手段,有效妨碍敌军的行动决策。这样看来,这些“皱皱巴巴”的充气武器,还真有大展拳脚的机会。
俄罗斯着手大力发展
只要对战争史有所了解,就不难发现人们所采用的欺诈手段总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据俄媒报道,目前俄军已装备多款武器的充气伪装模型,包括S-300防空导弹、苏-27战斗机、T-72坦克以及各种类型的装甲车和工程车等装备。俄罗斯研制的充气武器,从外形上看真可谓巧夺天工,与真实的飞机、坦克几乎无二。有资料显示,几十公斤重的充气武器与几十吨重的“真家伙”,在100米距离上根本无法被肉眼分辨出来。
即便是人的肉眼与拍摄照片的侦察卫星好骗,但装备有雷达和红外探测装置的各类侦察设备又该如何欺骗?作为保护俄军军事力量的重要装备,俄军充气武器主要由俄军工企业“卢斯贝尔”公司制造。该公司制造的充气武器工艺精良,制作充气坦克的“外壳”,本身就是特殊材料,展开来棱角分明。
在“坦克”的外壳上,俄罗斯研究人员还使用了特殊外层涂料,可产生类似金属材质的发射与吸收雷达波现象。至于红外线的探测和锁定,在充气武器上加装应对敌方红外线侦测的发射仪,也就能模拟出真家伙的效果了。
为模拟出电机震动效果,俄军充气武器普遍安装了频率接近真实的小功率电动机,甚至还为它们专门配置了尾气产生装置。这种种“贴心”设计,使充气武器伪装效果极好,足以以假乱真。
充气武器
使用起来优点多多
战场上使用充气武器,说起来真是优点多多。充气武器普遍采用骨架加外部密封气囊结构,可使用汽车、轮船或飞机运输,从空中侦察无法将其与真实装备有效区分,有些充气武器甚至可以抗击轻武器的攻击。
此外,俄军目前列装的充气武器携带使用尤为方便,伪装坦克及飞机重量仅为35-100公斤,折叠后即可放入背包随时携行。充气武器到达“阵地”后,装备展开的时间仅需3至5分钟。在短时间内布置出伪装的飞机、坦克、导弹阵地等侦察敏感目标,对于迷惑敌方,干扰其侦察效果,影响指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充气武器用于战场伪装,更有一笔经济账。据估算,充气版的T-80坦克造价只有6000多美元,且生产迅速便利,而一辆真正的T-80坦克造价高达近百万美元。尤其是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内经济长期不景气,充气武器的低廉价格对俄军具有较大诱惑。当大批量充气武器被投放到战位时,将使对方难以估计俄军真实实力,成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上上策计谋。
充气武器正在上演现代版“草船借箭”。在实战中大量部署充气设备用于伪装,可对真实武器装备进行有效掩护,防范敌方的高空侦察和远程打击,提高己方装备的战场生存能力。充气武器可营造出逼真的战场环境,虽然在近距离逃不过肉眼“洞穿”,但对于配备了“火眼金睛”用于高空侦察的无人机系统来说,却极难以进行分辨。这都可以有效扰乱敌方对俄军真实战力和部署情况的判断,一旦诱导敌人发生误判达到战略目的,将势必对战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