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式步枪的替代者会是什么样?或追赶西方潮流,缩小轻武器差距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2018-11-14 作者:李小白 |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李小白
策划:毕孝斌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近年来北约、俄罗斯等军事力量都在推进制式步枪的更新换代。以SCAR、HK416为代表的新型枪械正装备越来越多的国家,俄罗斯的AK-12步枪也逐步走向列装日程。在2016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国也展出了NAR系列新型步枪枪族的样枪。
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其下一代步枪似乎都有着很多相似,这些相同点并非源自于仿造,而是战场的变化对轻武器有了新的要求。国内也面临着轻武器换代的问题,受设计平台的限制,95式枪族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化战争愈加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国产下一代步枪的性能,笔者在此根据外军发展与国内动向做一些分析。
95式枪族平台老旧,已经逐步开始不适应现代战场
常规有托步枪设计,上下机匣结构枪身
解放军目前装备的步枪是采用无枪托结构的95式自动步枪枪族,总结实战经验发现,无枪托结构步枪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战场。无枪托结构步枪的枪机靠后,发射药燃烧时产生的气焰会刺激到射手的眼鼻。95式等无托结构步枪弹匣位于枪身后方,严重影响射手在特定作战环境下进行的卧姿射击。长期使用无托结构步枪的法国,也采购了HK416来替代FAMAS无托结构步枪,在英国的特种部队中,主要装备的也是有托结构的AR系列步枪。随着机械化、信息化的推进,无托结构步枪也逐步退出舞台了。
图为法国拍摄的HK416F宣传片
中国首款采用上下机匣结构的步枪是03式步枪,在下一代步枪或许依旧会采用上下机匣结构步枪。俄军AK-74与解放军的95式都采用下机匣、上机匣盖的结构,相比直接与枪机相连的上下机匣机构的上机匣,机匣盖连接的是枪身,在每次拆枪维护后,都需要重新进行枪支校准。此外,上下机匣结构可在机匣顶部直接铺设皮卡汀尼导轨,在附件安装方面有着天生的优势。不出意外,国产新型步枪将采用常规有托与上下机匣的设计,来提升战场适应性与枪支可维护性。
拆卸状态下的AR系列步枪,可见其上机匣直接与枪机部件相连
多口径的模块化设计,一枪多型的家族化发展
在近年出现的新型步枪中,大多都采用多口径的模块化设计,涵盖卡宾枪、突击步枪、精确射手步枪等型号。随着作战距离的拉长以及单兵防护装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了对中口径步枪的研发装备。以SCAR步枪为例,采用模块化设计,在一些零部件上可以通用。SCAR有5.56mm口径轻型型号,也有7.62mm重型型号,相同的口径也可以通过不同长度的枪管在突击型与狙击型之间转变。
上方为5.56毫米轻型版SCAR,下方为7.62mm重型版SCAR
这种一枪多型的模块化设计可减小后勤压力,并具有较好的可维护性能。并可以满足各种作战任务对于枪支性能的需求,在近距离到中远距离,从小口径到中口径,都具有可选择的型号。
以光学瞄具为主要瞄准方式,大幅度拓展枪支附件安装能力
中国现役的95式步枪是以机械瞄具为主,以光学瞄具为辅,同时受经费等多方因素的限制,光学瞄准镜的配发仅是95式步枪的十分之一。在白天与夜间环境下作战,95式步枪又必须在白光瞄准镜与夜视瞄准镜之间切换,每次更换又必须对枪支进行重新校准。美军海豹突击队可以轻松做到对500米目标的射杀,而解放军特种兵能打中200米以上目标的人非常少,这就是受限于瞄准设备的限制。95式自动步枪的附件安装能力差,限制的不仅瞄准装置的安装,而是限制整个单兵武器平台的延伸。
安装了光学瞄准镜的95-1式步枪
以HK416为例,HK416在机匣顶部、护木四周铺设了大量的皮卡汀尼导轨。射手可根据作战任务的需要来安装不同的瞄具,可安装近战快速瞄具与光学变倍瞄具,还可以安装多功能激光瞄准设备、战术灯光、战术握把等战术附件。将枪支作为一个武器平台,根据安装不同的附件赋予枪支不同的性能,最大程度地挖掘枪支平台的潜力。
更加注重人机工效,更加贴近实战
在欧美、俄罗斯甚至日本的下一代步枪计划中,都对人机工效有了更加重视的设计,通过提高枪支的舒适性来提高射手的战斗力。仍然以SCAR为例,SCAR采用了大量的复合材料来减轻重量,采用可拆卸的固定式拉机柄,拉机柄拆下时还可以当作拆卸枪支的工具。SCAR的下机匣设计与AR系列步枪相似,便于上手。枪托采用伸缩加折叠的设计,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在多个档位之间伸缩,在枪托上部还有可以调节的贴腮板,为射手提供支持,缓解疲劳。
枪托处于折叠状态的SCAR
随着战场的变化与国家实力的增强,已经服役二十多年95式枪族越来越不足以对抗潜在对手装备的轻武器。但有着几十年的轻武器研发使用经验,国内已经具备了新一代先进步枪的研发能力,解放军未来的制式枪械将作为先进可靠的武器平台,提升单兵的作战效益。
在珠海航展展出的国产新型自动步枪,在风格上更加“西方化”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