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都去流浪了,这款无托步枪要用到2047年?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2019-02-21 作者:谢安 |
【《流浪地球》中的“硬核”军事科技】
编者按:
行星发动机、重元素核聚变、单兵机械骨骼、加特林机枪……近日,正在热映中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不仅让科幻圈为之疯狂,也在军迷圈掀起波澜。即日起,《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推出系列作品,解读《流浪地球》中的“硬核”军事科技,欢迎关注。
最近,《流浪地球》算是火了一把,“北京市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活活成了个梗,“攒了五十年的妹子”、“扣十二分”之类的词在电影院里也能引来满场笑声。然而对于军事爱好者们来说,剧中王磊等人所用的枪械成了大家的关注点。
图为《流浪地球》的海报,请注意图中右上方的那枝“几十年后”的突击步枪。
内行看门道 枪械命名有迹可循
在这里不得不感叹一下《流浪地球》在细节上下的功夫,他们甚至给枪上刻上了枪身铭文,CNIGC.CO L/QBZ47-5.8。这段铭文完全符合现实中的命名标准,“CNIGC”也就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缩写,而后面的“.CO”只是表示“公司”的意思。再后面的L/QBZ47则完全依照共和国的《全军武器装备命名规定》设计,依照该规定的内容可将这段字符解释为“陆军(L)/轻兵器(Q)步枪(B)自动武器(Z)设计定型时间为**47年(47)”。后缀的5.8理论上是不该存在的,然而也不排除该型枪有两种或更多种口径可选,于是为避免用错弹药便在枪身铭文上标注了口径。
请注意图中那串铭文中的“N”与“G”间的部分,那是修图后被遮住一半的字母“I”,现有相关文章中经常被认错。
这张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CNIGN”的标志
在发现了这支枪和现在的95式用着同样的无托设计和5.8毫米弹后,军迷这样调侃,“我87式步枪弹(我国研制的5.8毫米弹官方的型号是87式)无托设计还能再战两千五百年”。翻译过来就是:“原来到了2047年还是在用5.8毫米弹,还在用无托步枪。”
95式的步枪是否完美无缺?
其实对于87式弹没有什么可说的,轻武器弹药大概只有三个发展方向,火药成分、弹头外形、弹头材质,这三样如果在科技水平上没有大的进步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改换新型弹药的必要。然而无托设计真的值得保留么?甚至于,是不是现在就该抛弃?这是个问题。
以95式为例,虽然95式本身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用燕尾槽固定瞄准具不够牢固、有时候弹匣容易脱落(该点有消息称多数情况下是使用不善造成的)、基线太高(倒不是说什么卧姿时容易暴露的事,最主要是现在的95加瞄准镜只能加到提把上,结果用瞄准镜时有的人脸根本贴不上枪托,直到现在除了装个贴腮板以外也没见什么解决办法)、枪身材料耐热和散热能力不够(理论上这个可以摆脱材料方面的研究人员解决这问题,不过需要些时日)等。另外还有人称95式设计的过于短小所以射击时持握不舒服,必须缩着身子才能把枪托顶到肩上,但不知这种现象有多少。
话说回来,还有不少人称95的抛壳窗左撇子容易打脸、换弹匣慢、太短了拼刺刀太吃亏,这些多是造谣。95的抛壳窗按正常持枪姿势顶多是让左撇子射击时鼻尖能时不时感受到弹壳的热度(虽然在战争中很难要求所有人都能随时保持百分百标准的持枪姿势),标准的换弹动作也不比AR系步枪差,拼刺刀就更不必再说。
图为某杂志对95式与95-1的对比图,95-1的改进包括但不限于取消小握把、降低瞄准基线、增加散热槽、改变快慢机位置。
所有无托步枪不可避免的“命门”
抛去这些并非共性或完全与之无关的问题,无托步枪在设计上有些东西几乎无可避免的要影响其性能,比如无托步枪因为扳机位置靠前(或者说枪机过于靠后)而不得不依靠一根连杆和其他一些零件来连接二者,也就是说无托步枪的零件必然会更复杂,在设计上其可靠性就差了三分。
图为95式的零件图
若是研究下以往枪支炸膛的案例,我们会发现大多是炸在枪机位置,对于有托步枪而言主要是在握把上侧的位置,也就是机匣。但无托步枪的枪机就在其枪托上,也就是射手射击时脸颊会贴着的那个部位。换句话说,一旦射击时炸膛几乎就等于一颗装药较弱的手榴弹贴着射手的脸炸开。
然而,付出了这些不可避免的损失之后能得到的是什么?
我们能得到一种适合车载步兵使用的短小精悍的自动步枪,而且这种枪很适合巷战这种距离极近、极度强调机动性的战斗,这种能力很适合应对一支现代军队在战场上可能遇到的情况。只不过对于95式这一种枪而言,我们还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将提拔做的再低一点乃至想办法取消,以及从侧面装拉机柄以便给瞄准镜留地方。笔者希望最少在2047年之前95式能完成上述改进,或者能有一款新的制式步枪满足上述两点。
划重点
无托步枪与有托步枪的区别:无托步枪在结构上没有“枪托”设计,以有托步枪的“机匣”部位作为枪托存在,进而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可以更短。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谢安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