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之矛进化史之五:未来之路在何方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2019-06-10 作者:星光闪耀工作室

  坦克发展至今也有100多年了,而随着军事科技的不断进步,坦克的火力其实也一直在不断得到提升,就目前来说,世界主流坦克主炮的口径都维持在120毫米/125毫米这个水平,不过任何事物都是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主战坦克自身防护能力的不断提高,故而如何在这一趋势下还能保证有效击穿敌方坦克厚重的正面装甲,就成了摆在各国坦克设计师面前的一个问题。

  

  安装140毫米坦克炮的美国CATTB样车。

  其实,早在冷战的时候,美苏德等坦克大国都纷纷已经纷纷开始了自己的第四代坦克计划,而相比于目前的大部分三代/三代改进型主战坦克,四代坦克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换装了更大口径的坦克炮,比如西方国家就研制了140毫米坦克炮,代表作主要有德国的豹II-140,美国的CATTB,前苏联477工程等。

  不过随着战后国际形势的缓和以及坦克对战的情况已经变得越来越少,加之坦克防护能力的进步有限和反坦克手段的多样化等原因,各国对于增强现役坦克的火力水平已经变得不再那边的迫切,但是,在近些年,随着俄罗斯推出了新一代的T14主战坦克后以及打算将2A83型152毫米坦克炮重新配备在之后T14主战坦克的计划出来后,西方社会又开始了新一轮坦克火力的升级计划,这之中比较著名的包括德法下一代主战坦克上的130毫米坦克炮计划等。

  

  德法研制的新一代130毫米坦克炮,相比起此前的140毫米坦克炮,该炮重量更轻,适装性能更好,且使用了整装弹药,可以比较方便的用来改造现有坦克,但相比起120毫米坦克炮所使用的弹药来说,其弹药仍然是比较大的。

  然而,在火炮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是否有必须再未来的坦克上面安装新一代的更大口径坦克炮,这就值得我们推敲下了,毕竟相比于目前的120/125毫米坦克炮来说,更大口径的坦克炮虽然目前新的技术研制的话,确实可以取得比现阶段120/125毫米坦克炮更强的穿深,但是随之而来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炮管过长过重且需要更大体积的自动装弹机,进而导致全车尺寸和重量加大,影响坦克机动性能,又比如弹药尺寸加大后,单车携带的弹药量降低,进而导致单车持续作战能力降低等问题。

  

  相比起120毫米坦克炮来说,140毫米坦克炮的尺寸无疑放大了很多,所以其适装性能就不是很好了。

  

  俄罗斯目前没在T14上面使用更大口径的2A83型152毫米滑膛炮一方面是技术上的原因,更大程度还是因为其使用的2A82型125毫米滑膛炮性能足以满足其需求,因此也就不需要在大费周章的安装更大口径的坦克炮了。

  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现阶段的120/125毫米坦克炮的潜力仍然可以进行挖觉,比如用利用更长的火炮身管、更大的药室,新的弹药技术等,都可以使得现阶段其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穿深从2公里700毫米以上RHA的水平提高到800/900毫米RHA以上(比如俄罗斯对其T14配备的那门新型2A82型125毫米滑膛炮的介绍里就提到其在使用新一代“真空-1”型贫铀穿甲弹时的穿深就达到了2公里900毫米RHA的水平),而这对于大部分还在使用正面抗穿能力只有700毫米左右RHA主战坦克的国家来说,已经是非常恐怖的数据了(毕竟正面抗穿能力在1米以上的主战坦克目前世界上拥有的国家是非常少的)。

  

  未来美国人也放弃了更大口径坦克炮的计划,转而将首先重新使用经过重新设计的轻量化XM360(E1)型120毫米滑膛炮。

  此外,新型火炮技术的出现也使得主战坦克可以使用较小口径的坦克炮获得比肩甚至超过更大口径火炮的穿深,这方面的代表就是电热化学炮,而对于电热化学炮来说,根据美国人之前的测试,其研制的120毫米XM291坦克电热化学炮在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的初速就达到了2000M/S以上的水平,而这个威力足以摧毁现役已知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

  

  搭载美国XM291型120毫米电热化学炮的坦克样车开火瞬间。

  综合来说,在各种火炮新技术面前,未来第四代坦克的火炮将大概率不再安装所谓的140毫米/152毫米这类更大口径坦克炮,转而会采用使用新技术新概念的各类105/120/125毫米火炮,毕竟以最小的代价(比如更轻的重量等)实现最高效的火力打击能力,才是下一代主战坦克需要做的事。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星光闪耀工作室

  策划:赵清建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划重点

  早在冷战的时候,美苏德等坦克大国都纷纷已经纷纷开始了自己的第四代坦克计划,而相比于目前的大部分三代/三代改进型主战坦克,四代坦克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换装了更大口径的坦克炮。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