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数俄胜利日阅兵“大杀器”(1): “爱国主义教科书”T-34坦克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2020-07-03 作者:岳江锋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岳江锋

  策划:宋雅娟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尽管全球新冠疫情仍在肆虐,俄罗斯也深受其害,但是每年的胜利日阅兵还是几经推迟之后,于当地时间6月24日隆重登场。这次阅兵从气势上看,依然不逊往年:受阅的士兵几乎全部戴上了口罩,参演装备也是优中选优、精锐之至!透过这次阅兵,外界仿佛看到,疫情重压之下,强悍的俄罗斯民族再次迸发出了二战时敌军兵临城下的不屈气概。从今天起,就让我们随着镜头,历数一下这次阅兵场上的压轴装备吧。

  

  电影《T-34坦克》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从极富穿越感的战争大片《T-34坦克》说起

  T-34坦克是二战时期苏军主力坦克。在坦克诞生的百余年中,鲜有一款坦克可以与T-34坦克一样享有盛名。该型坦克陪着苏联人经历了卫国战争的洗礼,从莫斯科到柏林,T-34坦克参与了苏军每一场艰难的战斗,最终迎来了卫国战争的胜利。该型坦克在伟大卫国战争中勇敢冲锋的场面,已经成为无数俄罗斯人心中的图腾,犹如参战的老兵见证着一个国家曾经的生死存亡。

  为了纪念这款伟大的救国神器,2019年1月1日,俄罗斯上映了二战大片《T-34坦克》。电影讲述的是,1944年德国法西斯军队进逼莫斯科,一群英勇的苏联士兵用一辆半损坏的传奇T-34坦克从德国人手中成功逃脱的故事。在纳粹集中营里,纳粹军官为训练德军坦克兵,去战俘营把被俘的苏军坦克军长揪了出来,让他带上自己的老部下开上坦克给德军当训练靶子,让德军新兵了解苏军坦克作战方式,结果他们开着坦克跑路了,还拐走了一个集中营做翻译的苏联妹子。虽然这部电影的剧情有点离奇,但也反映了苏联士兵的爱国主义;以及他们为反对纳粹而战,渴望自由的精神。

  T-34坦克为何能造就“抗德神剧”?

  T-34中型坦克在苏联坦克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坦克于1939年12月19日被命名和批准装备部队,1940年开始批量生产,最后一个批量生产型是T-34-85,直到1946年苏联还在生产。苏联总共生产了67000多辆T-34系列坦克,这相当于德国IV号坦克的6倍、“黑豹”坦克的7倍,“虎”式坦克的35倍,超过德国在二战期间坦克和突击炮产量的总和,直今仍然是坦克生产史上无可争辩的吉尼斯纪录(总生产辆达8万辆)。

  T-34坦克最大的优点是综合平衡了火力、防护力和机动性三大性能。按照当时的技术条件,做到这三点实属不易。该坦克战斗全重32吨,发动机功率500马力,最大公路速度7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400千米,装备一门76毫米坦克炮。在卫国战争中,该型坦克立下了汗马功劳,连德军将领也不得不承认该型坦克的性能优于当时德军装备的任何一款坦克。就连当时的德军第1装甲集群司令克莱斯特也感叹到:“T-34是最完美的坦克”。

  

  参加俄罗斯胜利日阅兵的T-34坦克(图片来自网络)

  T-34有着神圣的爱国主义感召力

  鉴于其巨大的爱国主义感召力,在以往的胜利日阅兵中,领衔地面方阵的一直是T-34坦克。但与以往只有1辆T-34坦克领衔不同,今年的胜利日阅兵首次出现了11辆T-34坦克组成的坦克方阵。而这批坦克是从博物馆搬出来的文物,此前仍在部队中“老骥伏枥”式的处于服役状态。

  据悉,俄罗斯国防部和军事政治管理总局还计划,在莫斯科地区组建1个T-34坦克团,在每个军区组建1个历史坦克营,而且每个师和每个坦克学校要组建1个历史坦克连,以及每个旅组建1个历史坦克排。这些坦克部队和分队将成为每年5月9日胜利阅兵式和各种军事爱国活动的兵团和部队的基础。因此,军方预计将需要接收400多辆T-34-85坦克。国防部预计将为此拨款100多亿卢布。

  事实上,在二战后,大批陈旧的T-34坦克被苏联转手给了友好国家,包括我国、古巴、越南、老挝等,这些国家有的还取得了生产许可证。去年,俄罗斯从老挝回购了一批较新型的T-34-85坦克,这批坦克经过铁路运输回到俄罗斯,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随后,俄罗斯对这批T-34进行了维护和翻新,并让他们最终登上了胜利日的阅兵场,用作爱国主义的“教科书”。

  军事小词典

  中型坦克:20世纪60年代以前,按照战斗全重和火炮口径,坦克可分为轻、中、重型。二战是中型坦克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在二战中,中型坦克百花齐放,主要的装甲国家都有自己的中型坦克代表,如德国的“豹”式坦克、美国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苏联的T-34中型坦克。由于其体积小,主炮的口径和身管与重型坦克基本接近,属于比较灵活的多用途坦克,能够胜任如侦察、支援、甚至攻击等多种角色。因此,现代主战坦克一般都是从中型坦克直接衍生而来。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