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60周年:看智能时代的博弈与重生

新华网-科技前沿大师谈 2016-05-05 作者:宋金玉

1956年夏天,一场在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召开的会议上,以约翰·麦卡锡和明斯基为代表的一批人工智能探索者聚集起来,希望将“人工智能”确立为一门科学。达特茅斯会议正式确立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一术语,也因此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诞生的标志。

 

 

 

会议原址:达特茅斯楼。

 

 

2016年,已经历了60年浮沉的人工智能,将引领一个怎样的智能时代到来?

 

 

 

人机大战后:机器会反制人类吗?

 

 

自人工智能诞生以来,人类一直渴望制造出一种完美模拟甚至超越人脑的计算机系统,并不断试图将其与人类自我智力进行挑战。

 

随着数月前一场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与世界围棋顶级高手李世石的5番棋大战以4:1宣告胜利。围棋,人类智慧的最后一块智力高地也被攻破。在人们兴奋并惊讶于人工智能进步速度的同时,这场历史性对弈带给人们更多的,则是一场关于人类文明的深刻反思。

 

 

 

 

 

诚然,进步如人工智能意味着新一轮产业创新与变革即将到来,但这是否意味着人类即将失去较之于其他生物所独具的生存优势?机器是否终将颠覆人类定义的规则?有关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的言论甚嚣尘上。

 

几十年来,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渗透到医疗、军事、航天等多领域内。尤其近年,人工智能已逐渐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融合。机器学习、图像识别这些人工智能技术更是被用到了普通人的实际生活中。根据今年1月冬季达沃斯论坛就机器人发展前景的最新调研,到2020年,在全球15个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中,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崛起将导致510万个就业岗位的流失。在人类自己创造出的这一新“生命形式”面前,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发展似乎终将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

 

 

 

智能时代到来:是挑战更是机遇

 

 

人类不得不承认,如AlphaGo的人工智能具备超出人类数倍的纯逻辑分析推算等“思考”能力。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惊人。但若换一种角度,作为人类个体的李世石虽然告负,但对人类智慧来说,这无疑是人类自我挑战的又一次成功。

 

 

事实上,人工智能和人类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存在。人类通过科技的进步,寻找和发现未知世界的过程中,发明了人工智能。而在未来,人类也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进一步强化。从这一角度上说,人工智能带给人类的,更应是一片广阔的机遇海洋。

 

 

中科院自动化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也曾说过:“一切规则清晰的游戏,计算机永远都要赢过人类。”而在没有明确规则和未知的领域,计算机永远难以超越人类。

 

 

视频:“以人为本”的机器智能  点击进入↑↑↑

 

 

 

 

 

我们也许可以大胆设想:50年后可能存在一种状态,就是所有来自人类不同民族、不同语系的语言通过同一平台的人机交互,实现实时的记录、转换、认知,最后形成各种指令,构建起人类世界与机器人世界的和谐共生。

 

 

 

英剧《Humans》剧照。

 

 

迎接智能时代,中国从未缺席

 

 

如今,人工智能的飞速跃进已经逐步融入人类的生活,带领人类跨越式地进入“万物智能”的人工智能时代。相关会议决策和针对性政策的陆续出台,也许给出了人工智能在未来如何发展的最好答案。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明确人工智能为形成新产业模式的11个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将发展人工智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4月22日,由人工智能协会发起的2016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暨人工智能60周年纪念活动在京召开启动仪式,这是我国首次多学科、大跨度交叉的合作之举。关于AI时代的新思路、新见地纷纷围绕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展开。我们可以预见,未来机器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将是记忆认知、计算认知和交互认知三位一体,形成决策脑。

 

 

 

 

 

同时,在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的“科技创新-2030项目”中,培育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型显示、移动智能终端等都被列入传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这意味着,未来五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持续增长,并向更广领域延伸。不知不觉中,机器人正向我们走来。它们不再只是机械手、自动化的代名词,而是变得更加智能与灵巧。在由机器向“人”演变的过程中,它们将出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服务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随着精确度、灵敏度、信息化程度持续提高,“人机差距”将不断缩小。不久的将来,机器人的‘智商’将比肩人类,没准每个家庭都会配个“机器人助理”,人们使用机器人就像使用手机一样方便。

 

 

 

开拓智能时代新领域,还需要做些什么?

 

 

人与机器从来不是竞争关系,即便智能工程发展到较高水平,机器人也只会代替人类在数字、逻辑思维上的能力,把人类从抽象与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认识自我,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催生更大的价值。

 

60年间,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经逻辑层面和机器学习,现在又朝着通用互联形态进行突破。据市场研究公司IDC预测,全球机器人行业及相关服务市场2015年至201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17%,2019年行业规模将达到1354亿美元。香港科技大学冠名讲座教授、国际人工智能学会会士杨强认为,未来人工智能新领域的开拓需要三大条件,一是高质量的数据,二是能够开发出先进算法的人才,三是强大的计算能力。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还面临巨大的挑战,而要设计更加健壮的人工智能体系,需要采取谨慎的策略提升、对风险敏感的目标进行优化以实现对未建模对象的适应性。这必将推动大规模的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本身并无善恶,全在于人类如何利用。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称:“实现了共融,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就会改变,是一种朋友关系,可以相互理解、相互感知、相互帮助。”

 

 

如法国历史学家雷蒙·阿隆在叙述当今机器人时代时说:“这些人工智能的建构,把之前存储在人脑中的智能嵌入机器中,这在人类史上是最重要的时刻。”(实习编辑:阎冬)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官方微信(kjqydst)。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linzhennan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新华网-科技前沿大师谈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