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58061_357443.jpg

FAST——世界最大的“大锅”凝聚了哪些自主创新努力?

经济日报 2016-07-22

     

① ② ③ ④

  图① FAST全景。 本报记者 佘惠敏摄

  图② 馈源舱停靠在“锅底”平台后在锅底拍到的馈源舱底部。本报记者 佘惠敏摄

  图③ 从空中俯瞰FAST。 (资料图片)

  图④ 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三角形)顺利安装。 本报记者 佘惠敏摄

  7月3日中午,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洼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装上了最后一块反射面板,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就此“大锅”告成。

  “FAST工程从设计到技术,从材料到建造,基本都是国产化,既是中国制造,更是中国创造!”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总工艺师、反射面系统总工程师王启明自豪地说。

  这口世界最大的“大锅”凝聚了哪些自主创新的努力?请看《经济日报》记者从FAST工程现场发回的报道。

  眼窝:

  精挑细选 “天坑”搭就

  “从1994年启动贵州选址工作,到现在已经22年了。”“大锅”告成之际,国家天文台副台长、FAST工程常务副经理郑晓年的感慨中满是岁月的沧桑,“22年来,我们一直在研究,中间克服了很多困难”。

  射电望远镜是用来观察、接收和分析宇宙中电磁波的天文学利器,它帮助科学家们发现了脉冲星、类星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际有机分子……诺贝尔奖历史上基于天文观测的10项获奖成果中,有6项都出自射电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和人们常见的锅式卫星天线差不多,都是用“锅”的抛物面反射信号,通过“锅”的反射聚焦,把信号聚拢,以便用馈源“天线”接收信号。“锅”越大,就越能接收到微弱的电磁波,我们观测宇宙的“视力”就更好。

  在FAST之前,人类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是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这个望远镜由美国人建在波多黎各,它顺着山坡固定在地表,直径达305米。FAST这口“锅”更大,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直径达到500米。

  要造如此巨大的“锅”来观测宇宙,所遇到的挑战是空前的,首先从设计上就要打破常规。郑晓年介绍,中国的FAST望远镜有3项最重要的自主创新,首先就是利用贵州天然的喀斯特洼坑作为FAST台址。

  从1994年开始,国家天文台专家利用遥感等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海选合适区域,之后多次现场考察,分析了400多个洼地,制作了90个候选洼地的高分辨率数字地形模型图像。贵州省的大窝凼洼地以绝对优势从400多个候选地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胜利者。

  大窝凼的天坑洼地,其地形和尺度与500米望远镜的体态相匹配,减少了施工工程量;大窝凼的喀斯特地貌富含裂隙溶洞和地下暗河,这些天然排水通道可以避免雨水积聚灾害的发生;大窝凼5公里半径之内没有一个乡镇,远离各类人为电磁污染,帮助FAST排除观测干扰;大窝凼所在的贵州黔南地区冬暖夏凉,气温长年在20摄氏度左右,大型反射镜面金属材料的热胀冷缩问题小,FAST既不需“冬眠”,也不怕“中暑”;大窝凼风速小、风向少变,由6根数百米长的柔性悬索吊挂在100米高空的馈源舱,可以“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不怕被大风吹成“秋千”;大窝凼所在的贵州不是地震多发地带,FAST这样的大型精密工程可以稳定地长时间运营。

  如果说FAST是一枚观天巨眼,那大窝凼这个精挑细选的天坑无疑就是一只天造地设的眼窝。以整座山窝作为台址,是一项取法自然的创举,让现代科技的精密与大自然的伟岸相辅相成。

  眼球:

  里级跨度 毫米级精度

  FAST的第二个重大创新,是在“天坑”内铺设数千块单元,组成500米球冠状主动反射面。“美国人的Arecibo是固定望远镜,不能转动,只能通过改变天线馈源的位置扫描天空中的一个带状区域。”郑晓年说,FAST的主动反射面能按跟踪要求精确变位,“跟美国比起来,我们的效率和精度更高”。

  FAST超级大,反射面总面积25万平方米;它还超级重,圈梁、索网和6座支撑馈源舱的高塔用掉1万多吨钢材,反射面板用掉2000多吨铝合金。但同时它又要求超级精微的控制。密布在反射面背后、与大地相连的2000多个液压促动器,通过钢索伸缩实现反射面精确变位,误差不超过1毫米。这样充满挑战、没有先例的全新工程,由我国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联合造就,蕴含着无数自主创新的智慧。

  十几年的预研后,FAST于2007年7月正式立项,成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承担建设任务。2011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王启明说:“自开工算起,建设周期只有5年半,工期不能超,但现场施工条件非常局促,很多人都担心完不成。”

  FAST怎么搭建?国家天文台提出“索网”方案,像编一张渔网一样来造这口锅。当年曾有多个研究单位参与具体设计,最终被采纳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专家提出的“短程线”分型方案。

  在土建工作完成后,首先搭建圈梁。圈梁是大锅的支架,绕大锅一周,被50根6米到50米高低不等的钢柱支在半空,周长1.6公里,绕着走一圈要40分钟。

  接下来搭建索网。7000根主索的索网外缘连接在圈梁上,2300根下拉索与促动器和地锚连接,靠促动器拉动索网实现抛物面变形。

  常用的斜拉桥上的钢索,安装强度是200兆帕、200万次弯曲,但FAST的钢索设计要求是安装强度500兆帕、200万弯曲次数。工程研究人员因此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承建单位柳州欧维姆机械最终研发出符合要求的新钢索时,申请了12项专利。新钢索如果用回到斜拉桥上,将大大提高桥梁的质量和寿命。

  索网织好后,再铺设反射面面板。武船集团承担了FAST的4450块反射面单元的吊装任务。反射面单元是边长10至12米的三角形铝合金网架,每块重四五百公斤,要在总面积25万平方米、纵深仅50米的空间范围内一一准确安放,间距65毫米,吊装时不能变形,每天要安装20块以上。武船重装公司FAST项目总工程师刘君介绍,此前所有常规吊装设备和技术都无法奏效,武船通过技术创新,研发了大跨径大幅度空间转移技术、空中二次转接技术、反射面单元全方位姿态调整技术和柔性吊装等一系列新技术,提前一个多月完成了吊装任务。

  “FAST荟萃了国内最牛的施工单位。比如做圈梁的单位,是做过鸟巢、国家大剧院的;做面板网架的单位,是做过水立方的。”王启明说。

  瞳孔:

  轻巧灵活 明眸善睐

  FAST第三个重大创新,是采用轻型索拖动机构和并联机器人,实现望远镜信号接收机也就是馈源舱的高精度定位。

  FAST这只巨眼,直径500米的反射面大锅是它的眼球,馈源就是它的视网膜,而馈源舱就相当于瞳孔。要让FAST更好地跟踪待测天体,不仅需要反射面“主动”,也需要馈源舱“灵活”。同时,为监听到宇宙中微弱的射电信号,FAST需把覆盖30个足球场的信号聚集在药片大小的空间里,这又要求馈源舱移动精准。

  但馈源舱包括了电磁波接收、波导转换、信号前置处理和电磁屏蔽罩等多种装置,十分笨重,如何能在500米空间跨度上精确移动?中国科学家们为此作出了变革式的创新:采用光机电一体化的创新设计,使用6根大跨度柔索,牵引馈源舱做高精度三维扫描运动。该设计将馈源支撑结构系统自重降至30吨,而美国Arecibo的馈源系统重量高达1000吨。

  轻巧的馈源舱,既降低造价,又提高稳定性,可在百米尺度大工作空间内实现瞬时焦点,实时达到毫米级高精度定位,从而实现对天体的高精度指向跟进观测,各项性能指标远超美国Arecibo。

  在FAST馈源支撑系统建设过程中,有许多技术方案是首次公开并使用。例如,大连重工参与研制并建造的柔性馈源索驱动系统开创了国际先例,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索牵引并联机构;烽火通信参与研发出的性能远优于国标军标要求的动光缆,乃世界首创。

  FAST的研制和建设,体现了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未来,它将带来更多更大的创新成果。科学家们对FAST充满期待,因为它是强大的观天利器。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FAST灵敏度提高约2.5倍;与排在阿波罗登月之前、被评为人类20世纪10大工程之首的美国Arecibo望远镜相比,FAST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从理论上讲,FAST可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这个距离接近宇宙边缘。

  郑晓年表示,接下来,FAST还有大量的软件调试工作,将边调试边观测。调试好后,科学家们就可以用期待已久的FAST做课题出成果了。

  它将被用于观测脉冲星,脉冲星未来可能成为星际导航,为宇宙飞船指明方向;它将搜索可能的星际通讯信号,有可能让人类收到来自外星人的消息;它将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帮助科学家研究宇宙大尺度物理学,以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

  “大锅”告成,“巨眼”始开。FAST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刘帮勇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经济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