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史视野审视中国传统科学技术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研究员 光明日报 2016-08-01 |
——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研究员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写的《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正式出版,分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三类,推选出了88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从2015年初遴选的85项(名单见本报2015年1月28日报道)到2016年增加至88项,加了哪三项?为何有很多公众熟知的选项,例如青铜器冶炼没有入选?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研究组张柏春研究员。
记者:2015年年初首次公布名单时只有85个选项,2016年新增的是哪三项?有什么考虑?
张柏春:增加的三项是中国珠算、大风车和琢玉。我们这个项目是2013年正式启动的,算盘在最初的100多个备选项中。但古罗马出土了与中国算盘相似的“算盘”和其他相关文物,从时间上说,要比中国关于算盘的记载早两三百年。因此我们没有将其放在85项的名单中。这一年多来,我们与国内外专家继续研讨这个问题。数学史家指出,中国珠算作为一种计算技术有其独特性,能够做加、减、乘、除、开方及求一元高次方程的数值解等计算。因此,成书时,将“珠算”列入其中。但要注意,入选的不是算盘的发明,而是以算盘为工具而进行不同运算的计算技术。
大风车,又叫立轴大风车,是中国人在12世纪就用于驱动水车的动力装置。从已掌握的史料来看,风车最早不是出现在中国,但立轴大风车发挥了中国船帆的长处,能够自动调整风帆的位置,风车运转不受风向影响。技术史家强调,这种风车是中国古代独树一帜的技术。17世纪德国科学家莱布尼茨看到有关中国大风车的图画之后,曾经利用很有限的技术信息,试制此类风车,但结果并不理想。于是,他希望传教士继续了解中国风车。
再说琢玉。玉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考古发现证明,史前中国人就发明了高超的琢玉技术,能加工出平面度高的大平面,作出扭丝纹、深细孔、镂空和浮雕等。那么,在仅有简单加工工具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制作出精美玉器的?直到现在,还有许多待解之谜。的确,玉器加工代表着中国古人的“精密制造”技术水平。有专家认为,中国古代在石器时代之后,还有一个玉器时代。从6000多年前到2000多年前这段时间,玉器加工技术确实非常精湛。如果不把它选进来,就漏掉了史前的一项“高技术”。
记者:从这一项目评选至今一直伴随着一些讨论,有些公众也很奇怪为什么一些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项目,比如青铜器的制造没有入选?我们评选的标准是什么?
张柏春:要遴选出几十项甚至上百项“重要发明创造”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些问题确实存在争论,见仁见智。我们选列时重点考虑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原创性,二是反映古代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三是对世界文明有重要影响。我们是想以全球史的视野考察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将古代中国与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希腊罗马、古印度等文明进行比较,审慎地判断哪些发明创造是中国人做出的。
评价某项发明是否有原创性,要看是否有可靠的考古或文献证据。为了慎重,我们对那些史料不足、不易判断的,就没列入。还有些发明创造长期以来都是难解之谜,典型的例子如三国时期的“木牛流马”,这一类没有列入我们的选项。
在科学技术史研究领域,确定起源可以说是最难的事。有些学者认为,科技是“多地起源”的。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一些简单的技术,比如打磨石器很可能是多地起源的,但复杂技术是单一起源的可能性更大。就如车辆制作之类的技术应该是一地起源、不断传播和改进的。您提到青铜器冶炼技术,到目前为止,考古资料表明青铜器不是中国首创的。在我们列的清单中,有曾侯乙编钟、有秦始皇陵铜车马、有青铜弩机,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是青铜器,而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中国人在声学、乐律学、金属工艺、机械设计等方面的高水平。
早期的材料极其有限,下结论应当谨慎,“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记者:人们熟知“四大发明”,现在有了“88项发明”。是什么让你们选择了这样一个课题呢?
张柏春:流传了一百多年的“四大发明”的说法,实际上是从西方的视角去评价中国古代发明创造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但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远不止这些。例如,水稻、大豆等作物都是中国人最早开始栽培的。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全世界大概三分之一人口的主食,这个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当然是很突出的。再比如,瓷器满足了人们的广泛需求,是中国古代长期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之一。这个发明还不重要吗?
科技史为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理解世界文明进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公众对此有很大需求。其实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有丰厚的成果,出版过许多大部头的学术专著和丛书,但这些书读起来耗时多,比较枯燥,公众不容易很快理出头绪。我们进行这项研究,就是为了能让读者用较短的时间就了解一些重要的发明创造,让科技史走近公众。
记者:2015年时研究组就提出一些思索,比如为何盛唐时科技不发达,反而宋代科技比较辉煌,又在元末后陷入停滞?这些问题现在有答案了吗?
张柏春:应该说,这些问题非常复杂,短时间难有比较满意的答案。李约瑟写出中国科技史鸿篇巨著,却未完成结论那一卷。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可以做出不同的解说。我们注意到,在历史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可能经济发达程度与科技发达程度不一定成正比。这种现象可能与大家一般的认知不同。
中国古代或许在某些领域,比如力学理论方面落后于古希腊,但仅以“知识体系的缺陷”为理由,还不能解释科学技术发展的全貌。我觉得,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经过长期的积累,到宋代达到比较成熟的程度,基本满足了小农经济社会的需求。在鲜见变革的传统农业社会,当科技的“供”与“求”基本相称时,发明与创新的动力是不够强的。
我们希望随着科技史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会有新的发现和心得,不断认识中国的科技传统,完善发明创造的清单。
责任编辑:刘帮勇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