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不能只“科”不“普”

光明日报 2016-08-08

   【见解】

  进入暑期,博物馆、科技馆成了孩子们最好的去处,家长也希望借这个机会增加孩子的阅历、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但不少家长反映,很多场馆的内容“科”而不“普”——别说孩子看不懂,就算成年人都很难理解。

  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走入窄而深的阶段,确实很难在短时间、短篇幅中让普通公众理解。但也不要忘记,我们进行科普,并不是要把大家培养成科学家,而是要传递基本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精神。

  因此,在设置展览、做科普报告、进行互动游戏时,大可不必非要求如教科书般精准,少用科学术语,多用比喻等修辞方法;减少大段论述,多用图片、影片等直观方式;少用“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多用互动交流的双向传播方式,让大家感兴趣、能理解、有收获。

  科普是科技工作的“两翼”之一,国民科学素养不提高,就好像大厦没有基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不可能完成。科普是科学家的义务和责任,不能敷衍了事,必须认真考虑:什么样的科普方式更容易被受众接纳,更能达到传播效果。

也许对习惯了科学术语的科学家来说,通俗易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或许科学家们在做科普时可以换个角度,不要从自身出发,而是从受众出发,认真想想,作为一个对科学并不了解的人,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光明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