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不能只“科”不“普”光明日报 2016-08-08 |
【见解】
进入暑期,博物馆、科技馆成了孩子们最好的去处,家长也希望借这个机会增加孩子的阅历、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但不少家长反映,很多场馆的内容“科”而不“普”——别说孩子看不懂,就算成年人都很难理解。
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走入窄而深的阶段,确实很难在短时间、短篇幅中让普通公众理解。但也不要忘记,我们进行科普,并不是要把大家培养成科学家,而是要传递基本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精神。
因此,在设置展览、做科普报告、进行互动游戏时,大可不必非要求如教科书般精准,少用科学术语,多用比喻等修辞方法;减少大段论述,多用图片、影片等直观方式;少用“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多用互动交流的双向传播方式,让大家感兴趣、能理解、有收获。
科普是科技工作的“两翼”之一,国民科学素养不提高,就好像大厦没有基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不可能完成。科普是科学家的义务和责任,不能敷衍了事,必须认真考虑:什么样的科普方式更容易被受众接纳,更能达到传播效果。
也许对习惯了科学术语的科学家来说,通俗易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或许科学家们在做科普时可以换个角度,不要从自身出发,而是从受众出发,认真想想,作为一个对科学并不了解的人,最想了解的是什么。责任编辑:李阳阳
上一篇:俄罗斯新招治“路怒”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