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pg

为遥远星球的孩子点一盏明灯

人民网 2016-08-15

  《遥远星球的孩子》是台湾金钟奖导演沈可尚执导的一部关于孤独症儿童的大型公益纪录片。

  一直以来,孤独症患儿被叫做“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就像被困在机器人里的灵魂,一生都无法逃脱。他们生活在只属于自己的星球上,遥远而莫测。但是,无论表面上展示出的有多么不同,但是他们却始终和平凡的人一样,是地球上千万生命里的一员。


  4月1日,在江西省赣州慧聪儿童康复训练中心,一名孤独症儿童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大树。(来源:新华网)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常常表现为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

  孤独症患者无法正常地沟通和表达,也无法和别人互动、去理解别人的心意,甚至无法直视对方的眼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被当成精神病患者,甚至被认为失去灵魂,被恶魔附身,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在临床上首次被定义为“孤独症”。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专家张雁曾在接受新华网的采访时说:“孤独症孩子的常见表现有三个,也叫孤独症三个核心症状。一个是语言问题,很多家长因为语言问题来到医院,孩子不说话或者原来说话后来又不说了;第二个是社交问题,不理人,别人叫他也不理,甚至家长叫他名字都不理;第三个就是有一些异常行为,比如有的就喜欢玩车轱辘,有的就喜欢看马桶里的水,有的喜欢拍手或者拍头,有一些刻板的行为。一定要有这三方面异常的孩子才会诊断为是孤独症,单单有一方面就不能作出这样的诊断。”

  国内对于孤独症的关注其实并没有很多,大多数的人对孤独症都不太了解。常常会因为表象将他们与智力障碍联系在一起,事实却不是这样。经过测试,虽然他们中的部分人智力会低于正常人,但是大多数却和正常人相同,甚至部分高于常人。

  就像在电影《雨人》中所展示的那样,有时候,孤独症儿童会在某些方面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有的具有非凡的记忆力,有的擅长绘画或制作机械,有的精通音乐或数学。他们在医学界被定义为学者症候群。

  《遥远星球的孩子》这部记录片清楚地给观众们介绍了学者症候群的成因。通俗地说,就是左脑受损,右脑补偿的作用。人类的左脑决定理性方面的思维,负责的是逻辑性,连续性和符号性,比如语言和阅读;而右脑决定的却是感性思维,比如艺术创造,感官以及接受外界的资讯。一旦左脑受到伤害无法正常工作,右脑就会对左脑产生额外的补充,右脑的功能相当于得到了增强。

  但因此就认为所有孤独症患者都是潜在的天才就不合理了,在孤独症患者中,有着学者症候群的人远远不到百分之十。

  《爸爸爱喜禾》一书是国内作家蔡春猪所作,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了一个孤独症患儿的父亲对自己孩子的爱和殷切希望,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其实对于孤独症儿童,越早接受系统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对孩子越有利,切不可盲目相信所谓的偏方和和秘方。事实上部分患有轻度孤独症倾向的儿童,经过干预极有可能恢复正常。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家长大意或拒绝接受现实往往成为了延误治疗时机的主要因素。

  从2008年开始,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日定义为“世界孤独症日”,2016年的主题是——蓝色行动启动爱“星”计划,呼吁人们一起关爱孤独症儿童,为遥远星球的孩子们点亮一盏明灯,让他们在地球上不会迷失方向。(陈秋晴)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人民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