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披凤羽:中华龙鸟

光明网 2016-08-15


  日前,在中国地质博物馆,记者见到了中华龙鸟化石。龙鸟化石龙披凤羽,龙凤一体,这与中华民族的祥瑞图腾神韵相合,意蕴深长。

  1857年,英国科学家赫胥黎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恐龙骨骼化石有30多处特征与鸟类骨骼完全一样,随后他向世界公布了一个惊人的假说:“鸟类是小型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奥斯特隆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坚定支持赫胥黎“鸟类是由恐龙演变而来”这一论断。然而,无奈的是他们都没有找到关键的化石标本作为证据。

  1996年8月12日,时任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季强的办公室里走进一位农民,他带来的石头上有一个清晰的恐龙造型,化石突出的特征就是恐龙身上长着很短的纤维状皮肤衍生物。季强一下子就联想到赫胥黎和奥斯特隆所缺的证据和环节。此后两个多月间,季强等人多次到这块化石的出土地辽宁北票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并在撰写的研究论文中指出,化石上的皮肤衍生物具有分叉现象,而分叉现象是羽毛的特征而不是毛发的特征,所以,这种皮肤衍生物应是羽毛的雏形,或者是原始的羽毛。这是世界上第一只具有原始羽毛的恐龙,而这一化石也成为恐龙向鸟类演化的直接证据。季强将这种化石上的生物正式命名为中华龙鸟,并将相关研究发表在世界著名期刊《自然》《科学》上。

  为了找到更为翔实的证据,季强等人在1996年到1998年期间多次到北票进行挖掘研究,相继找到了原始祖鸟和尾羽鸟化石,而这两种鸟都属于中华龙鸟与现代鸟类之间的过渡性生物,身上既有中华龙鸟纤维状的原始羽毛,又有现代鸟的一些羽毛。这些发现为“中华龙鸟是恐龙向鸟演化的初始阶段”提供了有力证据。

  在2001年全球重要科学发现100强评选中,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中华龙鸟系列研究位列前茅,被誉为“20世纪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光明日报记者叶乐峰 光明日报通讯员 卞跃跃)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光明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