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今年天气频繁“走极端”?科普中国网 2016-08-16 |
“××地迎来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一天……
“××市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
今年以来,尤其是入汛以来,这样的信息是不是隔三差五就能看到?天气似乎开启了“疯狂”模式,频频“走极端”。很多小伙伴都表示不能淡定了:这天气,到底是怎么了? 别着急,今天情报君决定用上“洪荒之力”,来扒一扒个中原因。
极端强降水,从南下到北
雨水、洪水,似乎是今年汛期的主旋律。截止到目前,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天上下了很多水,地上积了很多水,河里还流出了很多水。
数据显示:从3月21号到7月31号,入汛以来全国的平均降雨量现在已经达到了40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了17%,是1998年以来最多。
在这期间,极端强降水从南下到北,多个历史极值被打破。
6月30号到7月6号这次强降水过程是我国今年入汛以来最强的降水过程,导致长江中下游干流、鄱阳湖、洞庭湖水位全面超警,期间有13个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了历史极值。
6月30日-7月6日全国降水量分布图(图片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7月18号到20号,华北黄淮地区遭遇极端降雨,此次过程中共有北京大兴等26个站日降水量超出了历史极值。 河南的林州市东马鞍日降水量达到了703毫米,一天的降水量超过了全年的平均降水量。随后雨带北移至东北地区,辽宁的葫芦岛市平均降水量达219毫米,突 破当地7月的历史纪录。
2016年7月18日08时至21日08时降水量实况图(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
2016年7月19日,极端强降水导致邯郸严重的城市内涝(图片来源:中新网)
7月31日至8月1日,新疆伊犁河谷现罕见暴雨,多个县城均破有气象记录以来日降水量最大值。伊犁河谷10个国家气象站日平均降水量达到46.8毫米,也突破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高温带热浪,一浪高一浪
除了强降水外,“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的极端高温也是“常客”。红彤彤的“火炉”遍地开花,多地热出了新高度。
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7月下旬的“加强加长版”高温了。这次高温过程中,共有123个县市最高气温突破了当 月的历史极值,13县市突破历史极值! 95个县市最低气温超过了30℃,140县市日最低气温突破当月最高纪录,62县市突破历史最高纪录!据统计,共有45个县市日最高气温超过40℃,最高 温度出现在陕西白河,高达41.5℃。7月25号高温影响范围最广,覆盖到了22个省,超过38℃的面积有4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26个北京城那么大!
7月20日-8月2日中东部17省(区、市)逐日高温面积变化(图片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8月3日,内蒙古多地高温破历史极值,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共10站日最高气温超过历史极值,满 洲里、鄂温克旗、海拉尔等多地气温突破40℃,新巴尔虎右旗日最高气温44.1℃,直逼有气象记录以来内蒙古的高温纪录44.8℃!地面最高温度达 69.8℃,成为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台风哪个强,首台最疯狂
台风也不甘示弱,在破纪录方面也是跃跃欲试。
7月3日,2016年的第1号台风“尼伯特”生成,比常年的首个台风“出生”晚了足足3个多月,是1951年以来的第2晚。但其“发育”之快却是超乎想象:用了短短18个小时就从强热带风暴“成长”为超强台风,完成了4级跳!
7月8日5点50分,“尼伯特”以“超强台风”的身份于登陆台湾,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6级(55米/秒),是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的首个台风中最强的那一个!!!
超强台风尼伯特彩色流场预报图(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
天气如此频繁的“放大招”,到底是因为啥呢?分析这个问题,和“把大象装冰箱”类似,情报君总共分三“不”:
第一“不”:大气环流不同往常
从气象学的专业角度来讲,每一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都与大气环流的异常密切相关。这是包括院士、首席在内的很多气象专家的共识。
大气环流指大范围的大气层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动的综合现象,是大气中热量、动量、水汽等输送、交换的重要方式,是各地各种天气、气候形成的 主要原因。尺度大可至全球,小可到山谷,掌握大气环流形势的演变,是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大气环流构成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 天气形势的主导因子,也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环流的异常,会导致某些天气系统不走寻常路,往往会带来极端的天气。例如,南方暴雨的出现是由于环 流异常,副热带高压相对偏南,南方大范围地区形成了有利于冷暖空气持续交汇的形势。7月下旬开始的高温是由于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势力持续强劲,就出现了 今年以来的最强高温天气。
三圈环流示意图(图片来源:气象知识)
第二“不”:厄尔尼诺“阴魂”不散
2014年9月开始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在经历了21个月的“超长待机”后,终于在2016年5月正式退出舞台。
尼诺3.4区海温指数和SOI指数逐月演变(图片来自于国家气候中心)
本次厄尔尼诺事件持续时间最长、累计强度最强、峰值强度最大,被定性为1951年以来最强。它也造成了全球多 地气候异常:它也造成了全球多地气候异常:南非、埃塞俄比亚、菲律宾、澳大利亚、美国等国都出现严重干旱,粮食产量明显减少;印度和日本等地遭遇极端高温 天气;我国今年入汛偏早,暴雨过程频繁……
厄尔尼诺对中国气候影响示意图(制图:李晨)
所以,厄尔尼诺的离开,似乎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但不幸的是,它的“余威”还在。这主要是因为大气环流对海温 变化响应具有滞后性。所以,短时间内仍然难以摆脱厄尔尼诺的“阴影”,在其影响下,西太平洋副高增强、位置偏西偏南,暴雨、高温、超强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 事件出现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近期台风逐渐活跃,可见厄尔尼诺影响已经日渐式微。不过“接棒”的拉尼娜苗头已现,为将来的极端天气再次埋下“伏笔”。
第三“不”:全球变暖势不可挡
全球变暖,它看不见、摸不着,甚至不易感知,从提出之初就一直与质疑和争议形影不离。但目前已经得到主流科学家的普遍认同。
据2014年发布的IPCC第五次科学评估报告,近130多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始终处于增长趋势,到目前大约升高了0.85℃。1983— 2012年是过去1400年来最热的30年。我国的变暖幅度明显高于全球。近 60年来,全国地表平均气温升高 1.38℃,平均每 10 年升高 0.23℃,几乎为全球的两倍。
地表平均气温变化(相对于 1961 - 1990 年平均值)
2014年全球平均气温为14.6℃,比20世纪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成为1880年有记录以来的最暖年。
201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打破了所有以往记录,从而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
这还不算完。就在今年7月份,世界气象组织表示,今年1至6月全球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因此2016年很可能成为史上最热年份。
这是不停刷纪录的节奏!
肯定有人要着急了:你啰嗦这么多,气候变暖我承认了行吧,越来越热了好吧,那这跟极端天气又有半毛钱关系呢?
全球变暖,使得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水分循环加剧,从而使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强度和频次明显增加,极端天气灾害接踵而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 干旱和持续的高温,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与供需矛盾。IPCC报告也证实了这点: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极端高温事件也越来越频繁。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暖 事件增多,冷事件减少;高温热浪发生频繁,持续时间更长;陆地上的强降水事件增加;欧洲南部和非洲西部的干旱强度变得更强、时间更久。对于我国而 言,1961 年以来,区域性高温、干旱和暴雨洪涝事件增多,本世纪登陆我国的台风偏多偏强。
未来会更热、更涝、更旱?
没错!这不是科幻,也没有耸人听闻。
世界气象组织将2016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就定为了“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该组织指出,我们的气候正在发生变化,这并非只是一个未来情景。随着人类活动排放的吸热性温室气体越来越多地积聚在大气中,气候将在未来几十年持续改变。
2016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海报
气候变化正在破坏季节的自然格局,并正在增加热浪、干旱和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预示着未来将更热、更旱、更涝!
极端天气频发,我能做点什么?
两件事。
既然极端天气越来越多,那么第一件就是提升自己的灾害防御“实力”——加强防范意识,掌握防御知识。只有平日做好灾害防御知识的储备,让之入脑入心,在灾害发生时才能沉着应对。正所谓“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既然气候变暖会让极端天气越来越多,那么第二件就是为减缓气候变暖做出贡献——节能减排,践行低碳。相比于工业排放,我们个人的碳排放量可能显得微乎 其微。但不能因此我们就忽略日常生活中的减排。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选择——如何出行,吃什么,怎么住,都可以为减缓气候变暖做贡献。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更 负责任的生活方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要知道,只有人人都行动起来,我们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李阳阳
下一篇:Low-E玻璃并不“Low”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