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a5b7c8282191e4b301f.jpg

透明战场的生存法则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2016-08-17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战争中的侦察监视能力在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支持下取得了巨大进步,技 术领先的军事强国依靠遍布全时空、贯穿全过程的情报 监视与侦察行动,实时准确地感知战场情况,使得原本错综复杂的战场单向透明,同时其 具备的“发现即摧 毁”的精确打击能力对战场有生力量构成了严重威胁。

  得益于二战后积累的巨大军事优势以及冷战后赢得的黄金发展期,以美军为首的北约各国广泛应用军事领域的最新成果,构建了规模庞大、技术尖端的全球分布式情报监视与侦察网络,基本覆盖了所有空间、所有维度、所有频段,并将陆、海、空、天、电、网各类侦察系统融合形成栅格式战场感知网络,全方位、不间断、无缝隙、近实时地搜集处理战场信息,逐步形成了短期内其他国家无法超越的信息优势,在历次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中,为美军、北约及其盟友提供了全时全程至关重要的情报信息支援,帮助其赢得并掌控了历次军事行动的绝对控制权。

  日新月异的战场感知能力

  侦察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战场感知能力的不断增强,充斥战场空间的各类侦察监视平台,已经基本具备了全时域、全频域、全空域、近实时搜集战场情报的能力,可以不分昼夜地将战场上的任何风吹草动尽收眼底。

  在空间,侦察卫星可以覆盖全球任何地区,每90~97分钟绕地球 1周,一次成像最大可覆盖2000多平方千米的地域,其侦察探测能力也已接近理论极限,可见光分辨率小于0.1米,红外分辨率小于0.1°,空间分辨率已小于0.1毫弧。新型 “长曲棍球”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能在云、雾、雨、雪和夜暗条件下,实现全天候、全天时侦察,并具有一定识 别伪装的能力,甚至能穿透干燥地表,发现藏在地下数米深处的设施,空间分辨率达0.3米。 “锁眼”系列照相侦察卫星采用高分辨率、对热辐射敏感的视频成像系统,可以全时段工作,地面分辨率最高达0.1米,搭载的“超光谱敏感器”可以在多波段上工作,可以实时获取目标的形状、温度、运动甚至化学成分等多种信息。电子侦察卫星能持久大范围地侦收世界重点和热点地区的各种电磁信号,如“大酒瓶”卫星可截获100兆赫兹~20吉赫兹范围内的雷达、遥测与遥控、微波通信、无线电话等种类信号。

  在空中,U-2S高空侦察机可以运用多光谱照摄像装置,从2.5万米高空拍摄清晰的地面图像;由波音707改装的RC-135“联合铆钉” 电子侦察机可以在1万米以上的高空每天飞行10小时,连续实时监控电磁信号并将信号源定位在1000 米范围内;“全球鹰”无人机可以在 1200海里范围内连续执行24小时的侦察监视任务,并随时将带有精确坐标的图像情报上传分发。


  透明战场的生存法则

  在地面,美国陆军装备的“预言家”信号情报和电子战系统,能够准确截获、识别并精确定位敌通信网、炮兵雷达及地面监视雷达的工作信号,其装备的“伦巴斯”远距离战场监视探测系统由声、磁、震动、红外等多种传感器和监视器组成,各种传感器获取的目标信息可以互相补充、互相验证,进一步提高了情报获取的全面性

  绵密交织的侦察监视网络

  尽管侦察监视装备的情报搜集能力不断提升,但是客观上讲,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装备都存在固有的局限性,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单一性质的侦察探测装备很难获取及时、全面、准确的战场情报。

  为了更好地侦测战场动态、可变或经 过伪装的各类目标,以美国为代表的军事强国优化整合战场各个空间的情报搜集资源,构建了全时空、立体化、互补性的全维侦察监视网络,充分发挥各种侦察手段的优长,同步展开对重点区域和目标的情报搜集,运用多种渠道、不同来源的目标信息相互叠加、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分析研判战场的真实情况,为指挥官决策提供依据。

  在伊拉克战争中,为全面感知战场态势,美军从高空到低空部署了多种侦察飞行器搜集情报信息:在2 .8万米的高空,部署了 U-2S侦察机,使用雷达、摄像机、信号侦听设备进行远程监视;在2 万米高空,部署了“全球鹰”战略无人侦察机进行空中侦察预警;


  透明战场的生存法则

  在中低空,部署了“联 合星”E - 8C预警机、“哨兵”E-3预警机、 “鹰眼”E-2C预 警机、“联合铆钉”RC-135侦察机、“捕食者”无人机,全时侦听敌方通讯与电磁信号并对地面移动目标和低空飞行目标实施跟踪监视;在低空,使用“阿帕奇”直 升机、“猎手”无人机、“短毛猎狗”无人机和“影子”-200无人机,担负中程和近程侦察 任务,及时全面地获取了各类战场 情报,有力支援了整个作战行动。

  为提升侦察监视系统的全面态势感知能力,各国纷纷展开多平台综合一体化侦察监视的实践与探索,通过提高各侦察平台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能力,将现有的多种侦察平台和探测器融合形成整体网络,实现对全时空、多频谱、多种类目标的探测、识别和定位,提高目标发现的概率和情报的准确性。

  在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 U-2S侦察机、E-3预警机、RC-135 电子侦察机利用Link-16卫星通信链路,实时进行信息交换并将数据传送给陆军的地面接收站,空中与地面侦察监视平台之间通过“快速战术图像系统”和“目标数据实时接收与修正系统”相互联结,引导联合监视与目标攻击雷达系统扫描搜索地面的可疑目标,“预言家”信号探测系统 对目标进行 精确测向和定位,“捕食者”无人机根据坐标飞至目标区域上空,对目标进行近距离数字成像。多种平台联合实施的一体化侦察监视,极大地提高情报搜集的效率和目标信息的准确性,为美军实施精确打击提供了可靠依据。

  侦察打击趋于一体

  情报、监视与侦察 行动的根本目的就是支援各类作战行动,为达到情报与作战之间的无缝衔接,美军高度重视情报与作战平台的融合,通过对现有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改造,将传感器、情报处理终端、制导装置等情报单元嵌入到作战平台,并利用通信链路接入一体化情报网络,提高侦察装备的作战效益和武器平台的打击能力。另外,美军还探索对侦察平台、传感器进行武器化改造,将攻击手段嵌入到侦察平台上,完成一体化探测、识别、处理和打击,实现发现打击效能最大化。如“捕食者”无人侦察机上装备了“地狱火”空对地导弹,使其既可长时间担负侦察监视任务,又可在第一时间向可疑目标发起攻击;“全球鹰”侦察机还可发射“海尔法”空地导弹,一些电子侦察机通过挂载反辐射导弹,也成了具备侦察与打击双重功能的“电子杀手”。

  在阿富汗战争中,一 架美军的“捕食者”无人侦察机在发现了 “基地”组织人员的活动情况后,立即将现场的影像拍下传送回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中央指挥中心。该指挥中心随即向远在阿富汗的F-15战斗机和“掠夺者”下达开火命令,3架F-15战机立即各投下1枚重达2500磅的制导炸弹,在附近飞行的“掠夺者”无人侦察机又对准目标发射了2枚“地狱火” 导弹进行补射。美军后来得知,包括本·拉登副手阿提夫在内的多名 “基地”组织高层人员在这次攻击中毙命。

  在未来战争中,我们面对 拥有先 进情报侦察、探测、预 警和反情报技术与装备的强敌,部队的生存能力、快 速机动能力和作战企图的隐蔽等一切作战活动都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和制约,侦察情报领域的对抗能否成功可能直接关系到作战的成败。尽管作战对手的情报、监视与侦察网络具备的优势很难赶超,但是正所谓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战争领域的高技术同样存在固有的局限性,例如光学侦察易受天候影响,电子侦察易遭干扰,侦察卫 星 必须沿轨道 运行,无人侦察平台防御脆弱等都是客观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未来战争中,我们可以在总结敌方侦察监视活动规律和特点基础上,立足现有的装备和力量,合理运用各种手段、谋略和战法与敌展开侦察监视对抗。

  伪装防护隐真示假

  面对日益发展的现代侦察探测技术,除大力研发应用新型伪装防护器材之外,在未来战争中可以采取“以藏为主,保存实力”的作战方针,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技术伪装方法,灵活运用传统反侦察手段隐蔽己方的作战部署,最大限度地降低敌侦察探测系统发现目标的概率。

  一方面,必须充分利用不良天候、地形地物和防护工事隐身匿迹防敌侦察监视。不良天候对可见光、红外线和电磁信号均具有衰减功能,合理利用沙尘暴、浓雾、暴雨、大雪等不良天候防敌侦察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科索沃战争中,由于巴尔干地区气候多变云厚雾大,北约飞机常常因为云雾遮蔽目标而无法实施轰炸,只能将大量炸弹投入亚得里亚海或带弹返回。为完成空袭任务,北约飞机只能降低飞行高度寻找目标,南联盟防空部队抓住机会一举击落声名显赫的F-117A隐型轰炸机。

  复杂的地形是防敌侦察监视的天然屏障,在配置兵力兵器时,应当充分利用陡峭的崖壁、高地、谷地、地褶、土堤、冲沟、植被等地形地物,阻碍或衰减可见光、红外线、雷达波和电磁信号的传输,尽量将人员和武器装备配置在敌人不宜观测的区域,降低敌探测发现概率。

  构筑隐蔽工事是防敌侦察监视的常用手段,为达到隐真消源的目的,指挥所和通信枢纽等永备工事应力求地下、半地下化,重要兵器和物资可进入洞库隐匿。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300多架飞机就是藏于洞库中才 得以保全。重要设施的隐蔽工程选点要科学巧妙,力争完全阻断 敌方的侦察监视,如伊拉克最重要的指挥工程坐落在巴格达拉德瓦尼亚区的底格里斯河 下,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建在巴格达西北部的塞尔萨尔湖下。在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采取了多种手段也未侦察到这些目标,直到联合国对伊实施检查时才予以披露。

  另一方面,必须实施多类型复合式伪装遮蔽消除目标特征。首先是通过消除或降低目标与背景的差别防敌光学侦察。伪装遮障要与自然背景“同色同谱”,融为一体;外露装备及设施须喷涂伪装色或迷彩漆,通过仿造背景颜色及图案,尽量消除视觉差异;合理使用保护迷彩、变形迷彩、仿造迷彩等制式反光学伪装网,采取水平、垂直、倾斜、掩盖、变形等多种形式,进行伪装遮障;注意利用现地植被、人工植被、植物茎杆等简便材料进行遮蔽,必要时可通过仿造地貌歪曲目标特征,干扰敌发现与识别。

  其次是通过改变回波性质防雷达侦察。伪装遮障外观结构多用弧形力避棱角,减少对雷达波的反射;遮障内部应附加金属屏蔽网以缩减电磁辐射并改变雷达波反射方向;外层伪装可以运用吸波材料设置蜂窝状、层状或泡沫状防护层减弱反射回波。

  最后是通过建立隔热遮障防敌红外探测。可用泡沫、石棉等制作红外防护夹层,涂加一定厚度的中红外遮蔽涂料,对热源目标红外信号进行绝缘、吸收或散射,提高防侦察能力。

  欺骗佯动以假乱真

  《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从金戈铁马短兵相接的冷兵器时代到信息主导精确打击的未来战争,兵不厌诈是亘古不变的作战法则。未来战争中,可以通过构建假目标、传递假情报的欺骗手段达到防敌侦察监视的目的。构建假目标要力求“逼真”。在伪装假目标时尽量使用属性相近的金属材料,制作1:1等比例的实物模型,在其外部加涂伪装迷彩或覆盖伪装网,干扰敌可见光侦察;在内部安置简易电磁波发射器发射信号,干扰敌电子侦察;假目标内增设热源模仿真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干扰敌红外侦察。在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军队曾用铁皮制成坦克、车辆等目标,并在其中安置 燃油型欺骗设备,释放红外信号吸引北约飞机空袭,南联盟军队还在假飞机中安装了铯电弧管,利用其产生的大功率红外能量脉冲模拟飞机发动机信号,误导敌红外侦察或制导系统。传递假情报要力求“真实”。可以在作战过程中故意以密级较低的无线电通信手段传输假命令、假通报误导敌方情报判断,还可以在撤离或转移时有意在战场边缘遗失文件和资 料,使 敌 方“缴获”虚假情报以达成欺骗扰乱的目的。


  透明战场的生存法则

  的,也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新闻发布会等公开新闻媒体,发布假新闻、假消息,泄露假情报,或者在局部地区散布“小道消息”和“民间传说”,通过虚假情报将敌人引入歧途。此外,利用敌特工间谍的窃密行动也不失为良策,伪装“失密”“泄密”,依情顺 理 地 把情报泄 露出去,诱使敌方根据“来之不易”的情报做出错 误 判断。二 战时,盟军就 利用意 外“死亡”的冒牌威廉·马丁少校成功传递了迷惑德军的假登陆计划,为西西里岛登陆达成进攻突然性创造了条件。

  杀伤破坏毁敌耳目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途径,未来战场侦察情报范畴的对抗仅仅依靠被动的伪装欺骗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劣势,为了赢得战场信息的控制权,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打击手段削弱敌军的侦察监视能力,通过破坏瘫痪敌方情报网络降低或限制敌军的作战能力。一是集中火力打击敌临空兵器。

  在未来战争中,敌方侦察飞机依靠不断完善的隐身和突防能力,可能频繁进入我方上空探测情报,我们在做好伪装防护的同时要及时摸索总结敌机的活动规律和特点,研究创造打击敌机的针对性战术。在实际作战中,首先要通过远近结合的多层预警体系尽早探知敌机临近,综合运用高炮、导弹和作战飞机部署拦截 屏障和杀伤火力网,充分发挥高炮和便携式地空导弹反应敏捷、抗干扰能力强、火力猛烈的特长,追歼和猎杀敌临空兵器。

  二是伏击歼灭敌前出侦察分队。消灭敌侦察分队是侦察监视对抗中斗争最为激烈的形式之一,是打击震慑奉行“零伤亡”战略之敌的有力手段。未来战场环境复杂、情况多变,日趋完善的伪装防护和变幻莫测的欺骗佯动阻碍了敌情报 效能的发挥,为更好地查探、识别和定位重要目标,敌可能实施小群多路的特种渗透侦察。

  因此,在指挥机构、通信枢纽、重要阵地等关键位置必须精心部署警戒兵力和防卫力量,对敌可能渗透接近的路线、地形和区域严密布控,及时对重要目标周边进行巡查和清剿,一旦发现敌人行踪立即组织优势力量围堵歼灭。为达到理想的作战效果,可以派遣精干力量在敌必经之路和集结地点周密设伏,依托有利地形发挥近战火力,全歼或俘虏敌有生力量,从而挫伤敌作战信心和交战决心,削弱或瓦解敌作战效能。

  2011年8月5 日,北约驻阿富汗部队的一架“支努干”直升机在阿富汗瓦尔达克省赛义德阿巴德地区遭到塔利班武装诱骗伏击,隐藏在丛 林中的武装人员使用简陋的RPG火箭弹将落入陷阱的直升机击毁,导致包括22名“海豹”突击队员在内的31 名美军士兵阵亡,造成阿富汗战争 10年以来最惨痛伤亡纪录。三是毁伤俘获敌无人侦察装备。

  在侦察监视行动中,无人侦察机和无人探测飞行器具有其他侦察平台无法替代的优势,无人机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的特殊构造使其便于隐身、善于突防并易于携带、发射和回收,可以秘密渗入刺探情报,也可以升空悬停,长时间监视战场。由于其目标较小且飞行速度较快,战场生存能力很强。但是越精密的装备也越脆弱。

  无人机实施侦察需要高速信息传输、远程遥感控制、全球精确定位和计算机自动处理等多项尖端技术密切配合,任一环节出现纰漏,无人机就可能坠毁或迷航。

  针对其固有弱点在与之对抗时可运用高技术手段干扰、迷盲和破坏无人机的导航、通信、定位、遥感系统,击落毁伤或迫降俘获敌无人装备。获得敌装备实物后,技术人员可以运用逆推理、逆研发手段研究破解敌领先技术,一方面削减敌人力量并限制敌方侦察手段,另一方面破解敌关键技术为我们的技术革新、装备开发和实践运用探索高价值情报。

  2011年12月4日晚,伊朗军方在毗邻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界的地区,运用电磁干扰手段成功俘获了一架美军RQ-170“哨兵”无人侦察机,对美军的空中侦察行动提出了严峻挑战。

  (原文载《军事文摘》,获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