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输”了吗?科普中国—健康中国 2016-08-19 作者:张剑萍 |
原标题:药物滥用危害多——今天,你“输”了吗?
静脉输液因起效迅速,被很多患者认为是“最厉害”的治疗方法。但输液长期的过度使用,特别是抗生素的滥用,如今已引发了细菌耐药性增强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希望借助“大医小护”的平台,通过诙谐的表演形式,将“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合理用药原则让患者更为接受。科普宣教共设置了四个就医场景:一感冒就要用抗生素治疗的年轻人;觉得使用便宜的药效果会不佳的贵妇人;生病了喜欢查百度来对号入座的白领以及推崇“挂点丹参疏通血管”的老年人。场景中配合了临床专家的科普宣教,令患者的接受度大大提升。
大家对输液并不陌生, 因其不需要经局部吸收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起效快, 作用迅速,且无首关效应,给药速度易于控制,可保持血药浓度的相对稳定等优点而备受青睐,已经成为临床最常见的给药方式。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 年我国医疗输液 104 亿瓶,相当于 13 亿人平均每年每人输液8 瓶, 远高于国际年人均2.5 ~ 3.3 瓶的水平。2014年8月,安徽省卫计委就发布了不需要输液的53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而很多中国人都得了 “输液病”,甚至出现 “吊瓶森林”的怪象, 患者过分相信输液的疗效, 不知其危害。其实我们习以为常的输液在医学上属于侵入性操作范畴,等于一次小手术。
(图片来源:新华网)
静脉输液存在的危害
1.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
输液中的微粒主要是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切割安瓿产生的玻璃屑、穿刺胶塞造成的橡胶微粒、输液器具携带的微粒等。 其粒径1 ~ 50μm,肉眼看不见,易动性的非代谢性的有害粒子,是静脉输液最大的危险因素。因含有沉淀或微粒的液体用于静脉输注时可堵塞毛细血管或在组织中沉积形成肉芽肿,如发生在心、脑、肺、肾等重要器官,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并发症
输液未有任何屏障直接进入体内,如过度输液且没有完善的管理规范可能发生静脉输液并发症,包括血流感染、血容量不足、肺水肿、外周水肿、血电解质异常等。输液量过多或输注过快,大量液体进入血液循环使循环负荷过重,出现急性肺水肿或心力衰竭症状;输液时空气未排尽或连接不紧密使空气进入静脉, 引起栓塞或严重缺氧致死;长期输注浓度过高、剌激性较强的药液也可能导致静脉炎。
3.药物的滥用
输液中药物滥用情况非常严重, 其中最常见的是抗菌药物报道。一直以来,我国都是抗生素使用的超级大国,由于抗生素长期的过度使用,如今已引发了细菌耐药性增强等一系列问题。归根到底,正是盲目的静脉输液为抗生素过度使用打开了窗口——患者不论病情是否紧急,也不论病情是否需要,稍有点头疼脑热就输液,输液太多直接导致了抗生素的滥用。一家三级医院消化科专家说过,比如幽门螺旋杆菌,原来敏感性较强的抗生素一次性根治率可达90%以上,如今使用同样的药物,根治率有时还不到一半。现在很多病都难治了,肺炎、肠炎都存在细菌耐药性问题。如果是肺炎细菌,特别是进了重症监护室,一旦出现耐药细菌,那么对病人来说,几乎是致命的。
(图片来源:新华网)
静脉输液危害不可小视,必须提高认识,同时加强管理及对医护人员以及患者的宣传教育。如果患者的肠胃功能正常,口服药物应是第一选择,只有在患者出现了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等情况时,才应该选择静脉注射治疗。应该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用药原则。
“大医小护”供稿
作者:上海市医院协会临床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张剑萍
责任编辑:lijia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