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尧:“东方红”奠定中国卫星技术

光明网 2016-08-24

  1958年12月18日,美国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通讯卫星“斯科尔号”,虽然工作寿命仅仅维持了13天,但通讯卫星的研制序幕由此拉开,人类的通讯事业也随之进入新纪元。通讯卫星就像一个国际信使,作为无线电通讯的中继站,通讯卫星转发无线电信号,实现卫星通信地球站之间或地球站与航天器之间的通信。

 范本尧:“东方红”奠定中国卫星技术 

  范本尧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该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在此之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卫星总体技术专家范本尧,作为通信卫星总设计师,开始研制中国第一代通信卫星技术,参与并见证了东方红二号卫星和东方红三号卫星的研制与发展历程。

  从可行性论证、方案设计,到初样研制和正样研制,终于在1984年4月8日,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是我国第一颗静止轨道同步通信卫星。以此为出发点,开启了我国的卫星通信应用新时代。

  究竟中国通信卫星技术经历了哪些困难,最终又是如何创立了自主品牌?敬请收看本期军事科技前沿《范本尧:“东方红”奠定中国卫星技术》。(文字整理|肖春芳 视频编导|宋雅娟 视频摄像|肖春芳 视频剪辑|卢强)

  人物简介

  范本尧,1935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卫星总体技术专家。195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

  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顾问、导航卫星领域首席专家、国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员、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任通信卫星总设计师、导航卫星总设计师、中国宇航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作为我国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负责研制成功卫星再入防热结构,突破了卫星返回时的复杂防热技术;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通信卫星,在卫星总体技术、结构优化设计和抗空间电磁干扰等方面成绩突出;主持研制了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制定了全新的卫星方案,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先进水平;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导航定位卫星,制定了利用两颗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区域导航定位的卫星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和自主创新,并首次实现了“双星共位”运行。

  四十多年来主持了4个重点型号和10多颗应用卫星的成功研制,对通信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工程技术以及创建静止轨道卫星公用平台,起到了系统的、创造性的重大作用;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为我国卫星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 一、二等奖6项。

责任编辑:李阳阳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光明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