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三号 核心在手不求人

中国科学报 2016-08-30

   

  ■潘晨 

  8月25日,高分三号卫星成像的首张图片正式发布。国家海洋局、气象局等用户纷纷称赞这些图像“震撼”、“质量非常好”。据悉,高分三号卫星的图像质量指 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卫星图像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标志着我国低轨道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研制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从此,我 国民用天基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图像打破了全进口的现状,做到了核心在手。

  攻克50多项重大关键技术 

  我国空间技术的又一瑰宝 

  为研制世界上性能最先进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卫星总体单位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以下简称“五院”)的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创新,攻克了50多项 重大关键技术,不仅实现了我国低地球轨道长寿命、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研制技术的重大跨越,还将在引领我国民用长寿命高分辨率微波遥感卫星应用方面, 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由于不受光照、云层和天气的约束与影响,可以全天候、全天时工作,且具有对地下物体的穿透能力,解决了光学遥感观测不到或观测不足的问 题,因此,一经问世,就备受追捧,成为航天大国竞相逐鹿的领域。我国研制的海洋二号、环境一号C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在应用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随着资源调 查、减灾救灾、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需求的激增,研制性能更为先进、多用途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成为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为此,五院的研制团队在系统设计上开展了大量的优化工作,先后攻克了低轨道卫星长寿命高可靠设计、分析及验证技术,大挠性高精度高稳定卫星控制技术,高品 质万瓦级脉冲大功率电源及多母线供电技术,卫星机电热一体化、数字化三维协同设计及制造技术,陆海兼容多模式多极化成像技术等为代表的50多项关键技术, 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和国际空白。

  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不仅实现了我国低地球轨道长寿命、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研制技术“里程碑”式的重大跨越,还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卫星工程的设计和研 制技术的发展。“可以说,高分三号卫星的发射和应用,把我国高分系统建设由可见光、热红外、远红外带入到微波辐射区,迎来了卫星微波遥感应用的新时代”, 高分三号卫星总指挥兼总师张庆君如是说。

  实现微波图像数据自主 

  国家信息安全在握 

  高分三号卫星的问世,为国人用特殊的眼光审视地球提供了新手段,开辟了微波遥感应用的新境界。此前,我国民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图像数据均为进口,不仅价格 昂贵,且有时在紧急时刻不能很好地在第一时间获取数据。国内的用户都非常迫切希望高分三号卫星尽早发挥作用。高分三号卫星工程的用户涵盖了国内各类应用部 门,各行业也迫切需要高分三号卫星工程提供的高质量连续稳定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以替代目前大量进口的国外卫星数据。

  从本次发布的图像来看,高分三号卫星不辱使命,实现了连续、高质量、高精度对地观测。这颗卫星后续将源源不断地为祖国提供可靠、稳定的高分辨率微波图像数 据,彻底结束了我国微波遥感数据图像长期依靠外国的历史,为建立我国独立自主的微波遥感数据系统,维护国家信息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发展前景广阔 

  期待来日飒爽英姿 

  作为一颗“百姓星”,高分三号卫星将履行以航天技术发展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神圣使命。

  高分三号卫星的用户包括国家海洋局、民政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以及十几个行业,其获取的信息在海洋观测、水利应用、灾害监测、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独特的 优势,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比如,通过高分三号卫星提供的可靠、稳定的高分辨率微波遥感图像,可以提高我国海洋环境灾害监测与预报能力,增强我国近海海域管 理和环境保护的能力;可以为减灾备灾、应急救灾、恢复重建提供多层次、立体动态信息,加快灾害监测与评估进程,增强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对防灾救灾工作提 供有力保障;可以进行台风、风暴潮、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监测预测,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出现地震、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时,往往伴随恶劣 的气象条件,并且要求快速响应提供灾区第一手图像信息,这个时候,类似高分三号的微波成像卫星往往发挥更大的作用”,高分三号卫星工程总师徐福祥说。

  面对广阔的发展空间,五院专家呼吁,在强化高分三号卫星应用的同时,要坚持用研结合,加大投入,强化技术储备,加快新型功能更强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研制, 以保持在该领域的国际先进地位。此外,要着眼于多领域应用的迫切需要,构筑星座编队、多星组网的雷达卫星系统,为应用提供更为连续、丰富的信息源。

责任编辑:刘帮勇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科学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