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jpg

堆满垃圾的家里盛开“匮乏”的花

科普中国-健康悦动生活 2016-09-05

  背景新闻

  刘阿姨住在武夷路上一个老式小区的顶楼,平时喜欢往家里捡垃圾。废弃的蛇皮袋、纸板箱……把房子塞得满满当当。家里堆不下了就放在天台上,遇上下雨天,楼下的邻居便糟了殃——发黄、发臭的污水从墙外印进了屋里。

  无论邻居投诉还是街道、居委、甚至法院的强制执行清理,没多久,刘阿姨家中就又会堆满垃圾。最近,刘阿姨因为长期生活在又脏又臭的环境中生了病住院。邻居们都在想,出院后刘阿姨的“癖好”该改了吧?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如果你楼上的邻居是一位刘阿姨式的“收集癖”,可能你也会不堪臭扰,可为什么每一次规劝、法院罚款都不能让刘阿姨改变收集垃圾的“癖好”呢?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人士,笔者试图从精神疾病、行为背后的精神意义来分析刘阿姨到底怎么了?

  刘阿姨可能患上了“精神疾病”

  笔者没有接触过刘阿姨,无法获取更多的关于刘阿姨认知、情绪和意志方面的具体信息,但从刘阿姨捡拾垃圾的行为来分析,刘阿姨可能得了精神疾病:强迫症或老年痴呆。下面逐一向大家介绍这两种病症:

  什么是“强迫症”?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以下简称《DSM-5》),“强迫行为”被定义为:

  1.重复行为(例如:洗手、排序、核对)或精神活动(例如:祈祷、计数、反复默诵字词)。个体感到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式作为应对强迫思维或根据必须严格执行的规则而被迫的行为。

  2.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的目的是防止或减少焦虑或痛苦,或防止某些可怕的事件或情况;然而,这些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与所设计的中和或预防的事件或情况缺乏现实的连接,或者明显是过度的。

  3.同时,强迫行为是耗时的(例如,每天消耗1小时以上),或这些症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并且,这样的强迫症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生理效应或躯体疾病。最后,该重复行为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

  符合上述指征的,我们可以诊断为“强迫症”。

  “囤积障碍”是怎么回事?

  “囤积障碍”属于“强迫症”项下的一个子病症,《DSM-5》同样为“囤积障碍”给了如下定义:

  1.持续的难以丢弃或放弃物品,不管它们的实际价值如何。

  2.这种困难是由于感到积攒物品的需要及与丢弃它们有关的痛苦。

  3.难以丢弃物品导致了物品的堆积,以至使用中的生活区域拥挤和杂乱,且显著地影响了其用途。如果生活区域不杂乱,则只是因为第三方的干预(例如:家庭成员、清洁工、权威人士)。

  4.这种囤积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包括为自己和他人保持一个安全的环境)。

  5.这种囤积不能归因于其他躯体疾病(例如:脑损伤、脑血管疾病、Prader-Willi综合症)。

  6.这种囤积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7.伴过度收集:如果难以丢弃物品伴随在没有可用空间的情况下,过度收集不需要的物品。

  刘阿姨的强迫症

  为什么说刘阿姨有“强迫症”的可能呢?

  是因为刘阿姨明知没有必要将垃圾囤积和收集在家,却一直控制不住收集的行为,而且是有意为之且伴随着显著的人际关系的损害:不但得罪了邻里,还引发了法律诉讼。如果我们排除刘阿姨老年痴呆的可能,且刘阿姨自己对于囤积垃圾有内心的需要和痛苦,那诊断为“强迫症”应该是明确的。

  刘阿姨是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吗?

  我国著名的精神病理学专家许又新教授著的《精神病理学》一书中,对于痴呆给了明确的定义:痴呆是后天获得的智力、记忆和人格的全面损害,但没有意识障碍(—Lishman 1978)。痴呆有三个主要成分:

  1.智力的全面损害

  2.记忆的全面损害

  3.人格的全面损害

  在智力、记忆和人格的全面损害中,智力的损害是基本的。智力严重损害必伴有记忆和人格损害,但反过来则不然。

  对于痴呆患者来说,阴性症状是基本的:忽视仪表、不讲礼貌、常因小事而大发脾气,搜集各种无价值的废弃物,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在餐桌上抢别人碗里的食物等等,这些情绪和行为背后是高级情感(道德情操、人际的细腻情感)的丧失,心理自我调节的丧失,重要的人生价值的丧失。

  痴呆的病因很多,分为变性病性痴呆和非变性病性痴呆,变性病性痴呆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引起的,如我们常听到的阿尔茨海默病、额-颞叶痴呆、Prion病(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disease,CJD,是其中主要类型)、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病、亨廷顿病;非变形病痴呆主要有血管性痴呆、占位性病变、感染、脑外伤性痴呆、正常颅压性脑积水、内分泌代谢障碍、中毒、缺氧和副肿瘤综合症等。

  从上述来看,刘阿姨目前仅符合“收集各种无价值的废弃物”这条,高级情感的功能丧失也有体现,但如果要诊断刘阿姨是老年痴呆症,还需要更多的医学检查和精神科的专业诊断,才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在刘阿姨的身体上到底发生了什么,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囤积垃圾行为背后的精神意义

  作为精神分析专业人士,我将从以下几点来理解刘阿姨收集、囤积垃圾的内心需要和精神意义:

  1.屋子很大,内心很空。

  从新闻分析,刘阿姨是典型的独居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或者没有子女、没有老伴,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引发老人对死亡的恐惧、对老年生活孤独寂寞的害怕,而老人采取的防御方式就是捡拾回来更多的看似无价值的废物,把有限的生活区域和空间堆满。这非常形象地表达了刘阿姨的内心世界:与其一片荒芜,不如堆满垃圾;哪怕垃圾为伴,也比啥都没有强。

  2.物质匮乏年代的创伤再体验

  从新闻内容分析,刘阿姨可能有退休工资,还有退休医疗保障,但这些都不足以支撑刘阿姨“匮乏”的内心世界,而且这种“匮乏感”不是源于当下,而是源于生命中更幼年的创伤体验。经研究表明,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一代人,对于生活必需品都有显著的囤积倾向,而这就是一代人的生活创伤体验。刘阿姨的囤积垃圾,或许是当年吃树皮、挖野菜、吃红土的创伤再体验,需要更深入地倾听、了解与观察。

  3.囤积垃圾行为的正向意义

  很明显,刘阿姨的囤积行为引发了邻居、居委、街道甚至法院的关注,孤独一人生活的刘阿姨竟然通过了一个负面行为引发了这些陌生的身边人的注意和拜访,哪怕是面对愤怒、指责和批评。因此,刘阿姨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了关注,而关注可能是刘阿姨最渴望得到的。因此,与居委干部“躲猫猫”、与法院执行人员“玩失踪”都是刘阿姨需要被关注的再强化行为。

  无论是强迫症还是痴呆症,刘阿姨都有可能得病了,如果邻居、居委、街道、法院还是把刘阿姨当作正常人来对待的话,那各方都会很挫败而感觉到无助、绝望。作为像刘阿姨这样的独居老人,我想首先需要的是对其生理、心理的关照与呵护,了解她内心的真正需求,同时进行精神专科的诊断;如果刘阿姨还有子女或者亲属的话,那作为居委、街道、法院等还应劝说亲属子女尽早送刘阿姨治疗,控制病情,同时把对周围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

  笔者在此呼吁,我们身边,像刘阿姨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请大家给予更多的善意和关爱,让这些老人能从疾病的模式中走出,回归到温暖、爱和包容的社会大家庭。当你面对“刘阿姨”时,请给她一句问候,一个微笑和善意的提醒吧。

  请大家关注身边的独居老人!

  (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秦海)

  “大医小护”供稿

责任编辑:lijia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健康悦动生活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