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日光温室番茄栽培效益的关键技术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21-07-15

  日光温室栽培技术的应用对于提升番茄产量、质量和种植收益有着显著的效果。农科110专家、山西省农科院蔬菜所副研究员王永珍结合番茄温室栽培实践经验,从育苗、定植及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就日光温室番茄栽培技术给农民朋友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记者:王老师您好,番茄是一种对环境要求比较高的蔬菜,那么请您首先给我们介绍一下番茄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具体有哪些标准呢?王永珍(以下简称王):好的。第一个是温度,番茄生长发育温度范围15~33℃,发芽期25~30℃,幼苗期时白天20~25℃,夜间14~15℃,开花座果期时白天20~30℃,夜间15~20℃,结果期时白天25~28℃,夜间15~20℃,适合番茄生长发育的土壤温度13~32℃,最佳是20~22℃。第二个是光照,番茄喜光,光照需充足,但对光照时间要求不严格,一般8~16小时。第三个是湿度,番茄耐旱不耐涝,喜欢空气干燥,湿渡要求一般在45%~65%。第四个是养分,一般氮磷钾比例需求1:0.3:1.8。第五个是土壤,番茄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壤土或沙壤土都可以种植,但需透气性好,土壤呈中性或弱酸性。记者: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番茄类型和品种,具体是如何划分的呢?王:按茎生长习性分为无限生长类型(高架,大架)和有限生长类型(矮架,自封顶)。按果实颜色分为大红果、粉红果、黄果。记者:农民朋友在挑选番茄品种时应该依据哪些原则进行选择呢?王:挑选品种时建议根据栽培型式、栽培季节长短、市场需要、消费习惯等方面综合来考虑。如果温室栽培应选用耐低温、耐弱光、抗病丰产、茎叶不很繁茂(叶量少,叶片较小)的品种。如:晋番茄4号、晋番茄6号、瑞丰、长丰、金棚3号;印第安、卡依罗、博尔特、齐达利、丰收、劳特斯、圆粉、金棚1号、保冠1号,朝阳219、欧官、欧宝、欧盾、欧锦、爱吉108等。

  记者:种植番茄时怎样合理安排茬口呢?王:冬春茬栽培一般在12月上旬至2月上旬播种,秋冬茬栽培一般在5月上中旬至6月下旬播种;越冬茬栽培一般在8月上中旬至10月上旬播种。记者:如何做好番茄的播种育苗和苗床的管理呢?王:首先是种子处理:使用温汤浸种或药液浸种(10%磷酸三钠或1%硫酸铜)其次是营养土的配制和消毒:园土和有机肥按6:4配置。然后是苗床管理:坚持“两高两低”变温管理,夏季育苗要设遮阳网、防虫网、避雨棚,小水勤浇;冬季育苗要多层覆盖保温,控制浇水,带药定植。记者:番茄定植前有哪些准备工作要做?定植密度该如何确定呢?王:定植前首先需要做好温室清洁、高温焖棚、硫磺熏蒸、土壤消毒等。然后要进行施肥、翻耕、整地、起垄、铺地膜等准备工作。定植的密度一般采取大小行距定植,大行距70~80厘米,小行距50厘米,株距35~40厘米,亩栽苗2500株左右,株距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记者:田间管理是番茄栽培中的主要工作,做好田间管理是提高番茄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呢?王:田间管理是番茄栽培的重点工作,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管理:一、温度管理:番茄幼苗定植温室后要闭棚,保温保湿,温度白天控制在25~28℃,夜间20℃左右,有利于缓苗。缓苗后及时放风,降温排湿,温度白天控制在22~25℃,夜间14~15℃,防止幼苗徒长;果实膨大期提高温度,白天温度控制在25~28℃,夜间15~20℃,有利于果实快速膨大和着色。土壤温度控制在13℃以上,最好在20~22℃之间。二、肥水管理:定植水、缓苗水、蹲苗、蹲苗后加强肥水管理。三、植株管理:吊绳绕蔓、整枝打杈、摘心或落蔓、打老叶病叶、疏花疏果。四、揭盖草帘:晴天时,每天上午8~9点间揭开草帘,让阳光照射全棚,日落前棚内温度降到20℃左右时(下午4点左右)及时盖上草帘;若是阴天,只要棚内温度不低于13℃,都应揭开草帘,让棚内透入散射光。接帘后要勤擦棚膜,增加棚膜的透光性。五、通风换气:湿度大时,易发生病害,不通风,棚内二氧化碳缺乏,会影响植株正常的生长发育,因此无论晴天、阴天都要通风换气,特别是浇水后要及时通风,避免湿度过大诱发病害。若遇到连续的阴雨雪天气,或大风寒流强降温恶劣天气,就不要通风换气,必要时要临时人工加温。六、二氧化碳施肥:增施二氧化碳可用二氧化碳发生器,也可用化学反应法。化学反应法:每1000立方米空间,每天将2.3千克浓硫酸对入3倍的水中配成1:3的稀硫酸溶液,与3.6千克碳酸氢铵混合,经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浓度约达0.1%,在晴天日出后,闭棚2小时以上,当棚温达30℃时开窗放风。12月份至1月份连续使用60天。七、保花保果:2,4-D、番茄灵、好喜、保花保果乐、坐果王。注意事项:(1)配制容器用塑料瓶、玻璃瓶或陶瓷瓶,不能用金属容器。配制时加红色颜料,避免重复使用。再加些速克灵,避免灰霉病发生。(2)配制浓度:2,4-D为10~20ppm,番茄灵25~40ppm。(3)使用方法:2.4-D要求涂抹花柄或柱头,番茄灵可用小型喷雾器对着花序喷。每穗花有2~3朵花开放时再处理,不能开一朵花处理一朵花,避免出现“独生子(果)”(4)2.4-D等激素处理后,坐果性好,果实发育加快,所以肥水供应要跟上,否则会出现空洞果。记者:番茄是病虫害发生较为普遍的一种蔬菜,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常见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好吗?王:好的。番茄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叶霉病、早疫病、晚疫病、 灰霉病、白粉病、猝倒病、溃疡病、青枯病、斑点病、筋腐病、脐腐病。番茄的主要虫害有:蚜虫、白粉虱、烟粉虱、棉铃虫、潜叶蝇、蝼蛄、蛴螬、小地老虎等。防治时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进行,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一、猝倒病:苗床消毒每平方米用70%五氯硝基笨粉剂与50%福美双可湿粉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等量混合粉6~8克。发病初期用石灰粉1千克、草木灰10千克混匀撒施,或用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喷2~3天。二、灰霉病: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还可结合用45%的百菌清烟剂,10%速克灵烟剂熏棚。三、叶霉病:栽前按每1000平方尺的面积,用硫磺粉0.25千克的剂量进行点燃薰闷一夜的办法,进行杀菌处理后。散凉一天以上再进行栽苗,或用百菌清烟雾剂,按每1000平方尺用药粉0.25千克的剂量薰闷一昼夜的办法,进行空间和表土消毒。四、晚疫病:病菌喜低温高湿环境,通常昼夜温差大、早晚冷凉(10~13℃)、白天温暖(22~24℃)的环境易结露,空气湿度在80%以上容易造成病害流行。温室大棚冬春季栽培,低温、高湿、光照不足、通风不良种植密度大发病重;露地栽培,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光照不足、气温偏低时发病重。防治措施:(1)培育抗病品种。(2)调节温棚内温湿度,缩短结露时间:晴天上午28~30℃时开始放风,保持温度在22~25℃,有利于降湿;当温度降到20℃时及时关闭通风口,保证夜温在15℃以上,减少结露量和缩短结露时间。(3)农业栽培措施,合理轮作,苗床消毒,膜下滴灌。(4)药剂涂抹: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150倍液或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150倍液涂抹发病部位,同时摘除病叶。喷雾防治:3%多抗霉素150~200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8%精甲霜锰锌可分散粒剂600倍液或10%氰霜唑悬浮剂1500倍液或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温室熏烟:45%百菌清烟剂。五、病毒病: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1000倍的宁南霉素,康润1号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抗毒丰 (抗毒剂1号)200~300倍液,“NS-83”增抗剂100倍液或高锰酸钾1000倍液,20%盐酸吗啉胍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25%琥铜·吗啉胍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病毒病需要注意同时防治烟粉虱、白粉虱、蚜虫等传毒介质。六、白粉病:25%腈菌唑乳油5000~6000倍液、40%福星乳油6000~80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2000~3000倍液、20%福·腈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七、根结线虫:(1)水淹法。(2)与葱蒜类、万寿菊、辣椒轮作。(3)定植前进行土壤消毒,土壤打洞用氯化苦灌,或亩施3%甲基异硫磷颗粒剂10~15千克。大棚番茄定植时亩穴施10%力满库颗粒剂5千克或50%克线磷颗粒剂300~400克或95%棉隆3~5千克。八、美洲斑潜蝇:防治需掌握在幼虫2龄前(虫道很小时),可用30%虫螨净烟剂每亩200克~250克傍晚闭棚熏蒸。叶面喷雾可选1.3%农年丰2500倍液或1.8%虫螨克3000倍液或1.8%阿巴丁3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98%杀虫单可溶性粉剂800倍液、50%蝇蛆净粉剂2000倍液交替使用。九、棉铃虫: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尽量不用或少用菊酯类农药,防止伏蚜猖獗起来。防治第四代棉铃虫还可选用1.8%农家乐(阿维菌素B1)4000~5000倍液或30%灭铃威乳油1500倍液、40%灭抗铃乳油1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灭多威乳油1500倍液 。十、小地老虎:在田间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清晨在断株或叶片上有小孔或缺刻的植株处进行人工捕杀,可用2.5%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施,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灌根。编辑:王大伟审核专家:山西省农科院蔬菜所副研究员 王永珍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