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根结线虫的防治技术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2021-05-20

  蔬菜根结线虫病又称瘤子病,具有非常大的危害,主要是对茄果类、瓜类产生危害,严重者可造成绝收。为了对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危害进行有效和科学的控制,笔者对蔬菜根结线虫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总结,供广大菜农参考。

  1   蔬菜根结线虫危害症状有四大病原会引起农作物侵染性病害,其中,植物寄生性线虫的危害仅次于真菌病害,远在细菌和病毒之上。我国诸多省份温室蔬菜都会发生根结线虫病,特别是在河北省、海南省等老菜区和主产区,都会发生植物寄生性线虫。因为长期单一连作,同时土壤盐渍化加剧,导致根结线虫病成为土壤连作障碍的直接原因之一,对蔬菜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根结线虫病主要是对农作物根系进行侵染,其危害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作。开始呈乳白色,受害植株的须根和侧根上产生瘤状物,后期变成淡褐色,透明胶质状卵囊常在肿大根的外部可见。轻病株的上部具有不明显症状,重病株发育不良,在水分供应不足和土壤干旱时会有萎蔫现象出现。在腐烂或者龟裂的根内,有极细小的根结线虫幼虫可见,同时作物根会受到大量二龄根结线虫幼虫的侵染,在侵入点处出现伤痕,极易受到诸如真菌这样的原微生物的侵染。 2   蔬菜根结线虫综合防治技术2.1   农业防治技术2.1.1   清除初侵染来源在收获前茬作物后将蔬菜拉秧、田间杂草、病根、残根彻底清除,并集中进行销毁,同时对土壤进行翻晒,并将土壤中的越冬虫量彻底清除。2.1.2   通过施肥对病害进行控制通过重施腐熟有机肥、增施磷肥等,使蔬菜长势进一步增强,有效降低根结线虫的危害。基肥中增施石灰,能对根结线虫的发生进行有效控制。2.1.3   轮作通常轮作2~3年实行一次,将大葱、大蒜、韭菜和辣椒等抗耐病蔬菜种植在轻病田。为防止结线虫,重病田可实施水旱轮作和禾本科作物轮作的措施。2.1.4   选用抗病品种不同品种对根结线虫具有不同的抗性程度。对线虫危害进行控制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抗病品种,如江蔬1号籽瓜番茄、罗曼娜、耐莫尼塔等。2.1.5   嫁接换根这种方法不但能对品质进行改良,还能对根结线虫进行有效防治。采用插接和靠接方法,西瓜用红籽绿籽等,茄子用托鲁巴姆等。另外,最好采用基质无土育苗对无病壮苗进行培育。为了杜绝发生根结线虫,可采用无土栽培,即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的方式。2.2   物理机械防治在温室大棚或发病田地中,利用速生蔬菜,5—10月种植,其中有27处林片,其收获期是30~45 d,进而捕捉土壤中大部分根结线虫2龄。近年来在国际上迅速发展的一种防治技术,决定这一技术防治效果高低的关键,是利用太阳能高温闷棚。结合根结线虫对高温的忍耐限度情况,将高温持续的时间延长,并使设施温室内土壤温度升高,使其达到或超过根结线虫致死所需的时间和温度。但对其而言,阳光消毒的杀灭仅仅能发挥有限的作用。在设施温室内,根结线虫产生较为严重危害的,最好与其他技术共同应用。该技术通常是在温室7月份黄瓜拔蔓后运用,这个时节,北方主要是晴朗的天气,少雨而又干旱,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适合大面积推广和使用。2.3   生态防治夏季天气高温炎热,对土壤的消毒可利用太阳进行,也可混合碎麦秸、腐熟等,通过覆膜、灌水、做畦等起垄移栽。施菌肥在结束后进行。在允许的条件下,可在蔬菜收获后,连续几个月进行灌水浇地。如混合甲壳素1 500倍液灌根,能进一步提高对根结线虫的防效,甲维盐和阿维菌素灌根处理能够抑制根结和卵块的形成,对南方根结线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能最大程度降低对番茄苗生长产生的不良影响。2.4   化学药剂防治可在土壤上喷洒阿维菌素、乐斯本,其结果是通过毒气将线虫熏蒸杀死。若线虫危害在生长期间发现,可用50%辛硫磷1 000倍液灌根。同时利用氯化苦,通过使用化学灌溉法,对人畜安全提供保障。在进行处理时,可混合使用灌溉用水和液肥混合器,通过预埋的灌水管道装置流入,在地表下埋下氯化苦,这种方式操作非常简单,能有效降低氯化苦对人的刺激。目前,在我国许多蔬菜产区都分布了根结线虫。在全国各地,4种不同根结线虫具有不同的分布范围,但根结线虫优势种群多是在南方。对于南方根结线虫发生危害规律,目前有些地区已经基本查清,并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因为各个地区蔬菜管理水平、根结线虫种群密度均有差异,同时,蔬菜栽培的品种、蔬菜种类对根结线虫也具有不同的敏感程度,使根结线虫防治出现不同的效果。目前,国家和消费者开始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和环境,所以,各地应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选育抗线虫较好的砧木和抗线虫品种,与食品安全的农业技术措施相符。同时大力开发和筛选生物制剂,对于简便易行的施药技术进行探索和研究,真正实现降低成本、提高功效的作用。编辑:韩风审核专家:山西省农业种子总站农艺师 李竹梅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