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坤琳:科学思维让我们明辨是非、正确决策

科普中国网 2018-09-12

  

魏坤琳: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科学素质既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增进公众对科技的理解和参与,关乎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更好地应对科技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球性问题。

  在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召开前夕,科普中国网采访了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魏坤琳教授,他认为,科学素养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科学思维。

  培养科学思维 请停止“灌输”

  科学素质的养成与提升,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建立。魏坤琳称,我们经常说要做科普,但科普经常被等同于普及科学内容、提供科学门类的介绍等。这些内容的普及当然重要,但是对大众而言,特别是对青少年而言,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思维。这些包括如何思辨,如何进行假设检验,如何判断因果关系,如何客观地衡量证据,如何理解事实和对事实的解释的差异,如何理解统计数据和分析,等等。科学思维教育不是对孩子重要,而是对所有人重要。在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人类行为被大规模数据化、信息泛滥而且质量却参差不齐的时代,科学思维是让我们能明辨是非、正确决策的最重要工具。

  谈及如何给孩子正确培养科学思维时,魏坤琳认为,培养科学思维首先需要我们停止简单地“灌输”科学知识,而是多讲知识的来源和路径,多讲讲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如何思辨,如何去伪存真的。科学家做的工作绝不是探宝一样,突然一下就有重大发现,更多的时候是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一步一步地推理演化。这个发现和探索的过程就是科学思维体现的过程。“我赞成用故事的形式来还原这个过程,因为单纯介绍抽象的科学思维,并不能让孩子有深刻的理解。同时,我希望增加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科学课。科学思维的训练只有变成具象的行动,才能真正的成功。”

  “插上科技翅膀” 需共同努力

  国际经合组织(OECD)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中学生期望将来从事科学相关行业的比例为16.8%,而美国的比例是38%。对此,魏坤琳表示,这是事实,我们要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孩子的期望是现实的反映,现实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科研工作者的社会经济地位普通,另一方面是外部媒介(包括媒体)能刻画的科学家和科学研究的形象一般。所以,这个比例比较低是非常正常的。忧虑没有必要,我们只需要去改变现实就好。”

  魏坤琳进一步指出,科技工作是人类工作所有类型中的一小部分,也是一小部分人从事的工作。过去是这样,未来也是这样。我们要认识到科研从业人员的比例越来越高,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也越来越重要。但儿童对职业的看法是模糊的,没有必要神话科研这个职业,我们需要的是激发孩子对未知、对求知的兴趣。引导和培养只是一个方面,就是之前提到的外部媒介(包括教育界和媒体)能改变的有关科研的宣传。更重要一个方面是科研工作能否真正成为一个体面、有成就感、能鼓舞人心的工作,这就需要全社会来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