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科学素质需要创新思维

访以色列著名经济学教授埃亚尔·温特

科技日报 2018-09-13

  科学素质的收益具有全球性,因为其最终会转化成为全人类服务的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致力于搭建这项事业国际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将起到很好的效果。

  本报驻以色列记者 毛 黎

  埃亚尔·温特(Eyal Winter)教授现任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安德鲁和伊丽莎白布伦纳的经济学主席和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教授理性研究中心Silverzweig经济学主席。2011年,德国政府授予他洪堡奖,表彰其研究成果。

  科技日报:在您看来,何为科学素质?

  温特:按照经合组织(OECD)的提议,科学素质的正式定义为“参与科学相关问题的能力”,但此定义多少让人有点迷惑,因为科学素质带来的主要益处并非关乎科学,而是更多地涉及我们日常经济、政治和社会交往等活动所生信息的处理。

  许多人认为,科学素质是关于科学事实的了解,比如光速和爱因斯坦著名方程E=mc2中每一个字母的含义,这是不对的。科学素质指的是技能而非知识,它是关于人们分辨事实和谎言、逻辑论证和无理主张、真实和虚假信息来源的能力。

  正常心理倾向于让我们远离科学思维,因为科学思维需要耗费更多智力和做出更多努力。历史上在科学素质缺乏者群体发生过令人惊讶的事例。

  科技日报:科研机构应该如何促进科学素质?

  温特: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从教授科学知识转向教授科学思维。例如,从强调科学事实的教学大纲转向让孩子们获得科学技能的教学大纲。而为年轻人提供统计学技能也非常重要,因为这能帮助他们掌握收集信息和获得结论的基本技能。

  要想真正促进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大学需要面向他们。我们世界各地的学者不仅要负责促进科学研究,而且还要促进人们科学素质的提高。后者不是通过把自己锁在象牙塔里而是接触公众来实现的。

  科技日报:在科学素质方面是否应有一个全球合作的平台?

  温特:当然。促进科学素质需要创新,无论它们未来表达形式是医治从前无法治愈疾病的疗法,还是让我们生活更便捷的技术。科学进步超越国界,科学素质也应如此。我更希望每个青年人无论其背景如何,都能就如何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问题提出创新想法,参加全球范围内的竞赛。

  (科技日报特拉维夫9月10日电)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