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颖:唤醒大众对科学的向往 首先要唤起好奇心科普中国网 2018-09-14 |
徐颖: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导航技术室副主任
编者按:人们调侃的时候总会说,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那么作为博士生导师的她,究竟是如何成为“北斗女神”,又是如何看待科学普及这件事的?在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召开前夕,科普中国网终于见到了这位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要靠实力走红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徐颖。
爱看杂书、崇拜刘慈欣,讲话语速飞快,笑起来声音爽朗,在短短不到一个小时的采访中,我们看到的徐颖似乎和印象中的科学家不太一样,但也正是这份活力与激情,让我们感受到属于当今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时代标签。
理想,并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当科学家,几乎是每个“80后”儿时的梦想,徐颖也不例外。
“我们这个年代出生的孩子,都认为当科学家是件很酷很炫的事,虽然对于未来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一无所知,但是每每说起我的梦想,一多半的同学都会想到当科学家。”
能从事科学研究,徐颖感到很幸运,仿佛是最初的梦想得到了实现。但在她看来,儿时所谓的理想,并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只因为那时的宣传、读到的课本,让她觉得成为科学家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所以才会有那样的决定。“小时候大家写我的理想,更多的是说一种向往。”
谈及家庭教育方式对自己的影响,徐颖坦言,“我从小属于散养型,父母给我足够的自由去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读什么样的书。我喜欢阅读,从专业书籍到各类小说都读,看书的速度也很快,一目十行,遇到感兴趣的部分会放慢节奏多读几次。我认为学习,获得知识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方法会了,知识自然而然也就简单了。”
从事科学研究,要真的了解,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喜欢做这件事。在徐颖所带的学生中,有些孩子虽然各项成绩都不错,但是缺乏对未知的探索欲,做很多事情都是被动的。对此,徐颖也有自己的感悟,她认为,提高整体科学素养,培养更多科研人才,有必要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接触到基础学科类的东西,让学生更早的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不要等到被动地读了研究生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科研,这样如果再想转行,时间成本就太高了。
“我还是喜欢大家叫我青年科研工作者”
除了科研上取得的成就,徐颖还积极投身于各种科普活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因此也被封为“网红科学家”、“北斗女神”。但对这些称号,徐颖好像非常淡然。“首先我觉得网红和科学家是两件事,其次女神这件事,我也不敢当。所谓网红,可以理解为让科学家更接地气,走向大众。科学家的首要任务是科研,科学传播是在科研基础上传播成果。不管带着多少种标签,科学本质是不能变的,要在正确的基础上让观点变得通俗易懂,而不能为了吸引热点而改变科学的本质。所以,我还是更喜欢大家称我为‘青年科研工作者’。 ”
提到时代更替,新老科学家的区别,徐颖坦言,谈到科学家,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像钱学森老先生那样,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不善言辞,可能还有些古板的形象。但不管时代怎么更替,“严谨、创新、耐得住寂寞、做对国家有用的东西”的科学精神从老一辈当中一代代传承下来,科研工作者的初心不会变。要说不同的话,是时代变了,青年科研人员赶上了更好的时代。“其实很多老一辈科学家也特别多才多艺,只是在宣传上更多的是强调牺牲、奉献。国家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从基础条件再到对科研人员的培养平台来说,都是很好的。”
徐颖称,做科研不要总强调“舍小家为大家”,更多的应该是在目前国家提供的优良科研条件下完成个人梦想,同时为国家做贡献,这其实是一件“双赢”的事。“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付出辛苦,不需要单单给科研贴上神秘、奉献的标签。”
在好奇中产生兴趣,在兴趣中得到知识
这是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从传统媒体到自媒体,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接触到所谓的“科学”。一些媒体在标题的表述上喜欢用一些吸引眼球的字眼,还有的内容逻辑自相矛盾。但公众的思维方式相对感性,容易轻信,就会以讹传讹,造成谣言的广泛传播。这时,更需要科学家去做一些正确的科学引导。
在徐颖看来,科普除了传播科学知识层面,更多的是要鼓励和培养人们具备科学精神,不见得现在就要让大家都了解普朗克常数这类专业知识,但是要培养人们的好奇心,去探索未知世界的本能。“曾有学生问为什么卫星挂在天上不掉下来?这样的问题听着不太聪明,但事实上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不知道,却很少发问。提问人循着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跨出了这第一步之后,就会知道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是什么,知道向心力、地球引力之间的关系。所以,人总是在好奇中产生兴趣,在兴趣中得到知识,这都是循序渐进的。”
科学是一个延续性的工作,如果在某个时间段科学技术出现断代,那之后要再重新回到这个时期会很难。“我们做科普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如果孩子们都不愿意搞科学,那么科研人才会越来越少。一旦现在开始出现断代,那么20年之后这个现象将更加可怕。”徐颖说。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