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海鹏:祖国托举我飞天

科协改革进行时 2018-12-18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航天员景海鹏。今年的元月5号,是航天员大队20岁的生日。这20年,我们先后6次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一次次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党和人民褒奖我们是“飞天勇士”“时代楷模”,我们感到无比自豪、无上荣光。去年10月18日,我光荣出席党的十九大,第一个走上“党代表通道”,表达了全体航天员的共同心声,那就是祖国把我们送上太空,光荣属于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

  我们矢志报国追梦,这种责任源自党和人民的厚望重托。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一飞冲天,千年梦想一朝梦圆、举国欢腾。一时间,一封封饱蘸民族自豪感的信件,就像雪片一样飞到航天员大队,其中有一封尤其特别。来信者叫方国俊,是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选拔的航天员预备人选之一。当时,国家首次启动载人航天计划,也就是“曙光一号”工程。然而,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不到5年便被迫下马,飞天成了他一生无法实现的梦想和难以释怀的遗憾。“曙光”的黯淡,并未阻止中国人筑梦太空的脚步,中华民族从来不会因为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更不会因为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再一次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1998年,我有幸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和其他战友一起踏上了飞天征程。20年间,我们先后有14人次征战九天,行程达4600多万公里,绕地球飞了1089圈:第一次天地往返,杨利伟把中国人的身影留在了浩瀚太空;第一次出舱行走,翟志刚以自己的一小步、迈出了中华民族的一大步;第一次手控对接,刘旺以漂亮的“太空十环”搭建起中国人的太空家园;第一次太空授课,王亚平为广大青少年播下了科学和梦想的种子;第一次中期驻留,我和陈冬顺利叩开了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大门。一次次胜利出征、一次次巡游苍穹,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大、更远!

  当年,“两弹一星”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今天,载人航天的辉煌成就,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见证了我国由大向强的铿锵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引领我们迈上了建设航天强国的新征程,对航天事业寄予厚望重托,对全体航天员给予亲切关怀:忘不了习主席亲赴西北大漠,为我们出征壮行;忘不了习主席亲自与我们天地通话,让我们感受到无穷力量;忘不了习主席亲切接见,勉励我们不断前行、勇攀高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更加忘不了,在去年“八一”前夕,习主席签发通令为航天员大队记集体一等功,还亲自为我颁授“八一”勋章。领袖、统帅的关怀期望,就像阳光雨露一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注入的是无穷的信心和力量,永远激励我们向着更深太空不断进发。

  去年,我参加了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系列活动。所到之处,都能深切感受到香港同胞对祖国航天成就的由衷喜悦,感受到对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强烈自豪。有一次我们出国访问,遇到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华侨,拉着我们的手说:“你们能飞多高,中国人的头就能抬多高!”这句话道出了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道出了对全体航天员的殷切期盼。我们深知,托举我们飞上九天的是:田间耕作带着泥土的手,车间作业长满老茧的手,座座营盘紧握钢枪的手,实验室里与仪器设备相伴的手,是亿万中华儿女的手。在天上,我们都有这样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离地球越远,我们的心与祖国贴得就越近。每当飞过祖国上空,我们的心都会砰砰直跳,总会不由自主地凝望祖国的山山水水,情不自禁地隔着舷窗去触摸她、拥抱她,每次都会热泪盈眶。航天员费俊龙曾经对国外同行讲过一段话,他说,你可以分享我的快乐,却无法分享我的自豪。因为在我身后,站立着强大的祖国和13亿人民!

  我们敢上九天揽月,这种自信源自航天人筑就的登天云梯。常常有人问我:载人航天,人命关天,你们真的一点儿都不紧张、一点儿都不害怕吗?今天,我想跟大家说,载人航天虽然充满风险挑战,甚至有生命危险,但是送我们飞天的是最好的火箭、最好的飞船,托举我们的是千千万万科技大军,所以我们并不紧张,也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反而是越来越从容、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享受这个过程。

  大家都知道,火箭在点火升空的那一瞬间最壮观,这也是载人飞行最危险的时刻。神五首飞时,火箭在上升段意外出现8赫兹的低频振动。这立刻引起了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他们迅速对火箭系统进行彻底排查,一次次故障复现,一次次反复筛选,终于找到了问题症结,他们付出的艰辛远远大于重新组装一枚火箭。正是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火箭技术稳步提升,研制出可靠性远超国际标准的金牌火箭。大家也许还记得,我和陈冬在天上有一段对话引爆网络,当时火箭把飞船刚刚送入轨道,我问陈冬,怎么样?美不美!爽不爽!陈冬大声地说:“爽!”是的,坐着我国自行研制的火箭,开着我们自己的飞船上天,感觉真爽!

  太空浩瀚美丽、令人神往,但真空环境对人类生存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建设好中国人的太空之家,载人航天各大系统都铆足干劲、创新超越,推动每一项技术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使我们太空的“家”变得更加宽敞、更加舒适,功能更加强大。神十一任务期间,我和陈冬实现了多个“首次”:首次机械臂人机协同,首次太空医学超声检查,首次和大家一起同步收看《新闻联播》,还首次验证太空跑台,突破了在太空从走到跑的难题。

  令我惊喜的是,在天上过了一个50岁生日。那是2016年10月24日的晚上7点,“祝海鹏生日快乐”这一幅画面出现在我的眼前,接着我看到的是祖国各地朋友们的祝福,看到的是边防哨所战友们的祝福,看到的是飞控大厅同事们的祝福,看到的是航天员大队战友们的祝福,最后看到的是年迈的父母从老家为儿子送来的祝福。这一切让我惊呆了!左手不停地抹眼泪,右手不停地敬军礼!因为对我来说,看到的不仅仅是战友、同事、亲人的祝福,更重要的是我们首次成功实现了双向视频同步传输。我对着摄像头说:“感谢大家的祝福,感谢大家的付出,是你们为我们插上了飞天的翅膀,我愿意做大家的眼睛,一起欣赏太空的美丽,一起探索宇宙的奥秘,一起实现我们共同的梦想!”

  这一个个“首次”,彰显的是我国在航天领域的重大创新,凝结着无数航天人不懈追梦的心血和汗水!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将建成自己的空间站。我们坚信,一个属于咱中国人的空间站时代即将到来!

  我们不忘初心使命,这种坚守源自航天精神的滋养传承。航天事业是千人一杆箭、万人一颗星的系统工程。60多年来,从白发苍苍的老专家到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从产品研制的科研人员到测试发射的一线官兵,一代代航天人始终不忘报国初心,一切为飞天,全力保成功,凝聚起托举飞天的磅礴力量,立起了筑梦九天的精神丰碑。

  位于西北大漠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航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起点,也是“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发源地。每次执行飞行任务前,我们都会走进这里的圣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瞻仰长眠在这里的730多位航天英烈。他们中,有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聂荣臻元帅,有创业先驱孙继先等13位将军,还有许许多多英勇捐躯的普通官兵。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把一发发火箭、一颗颗卫星、一艘艘飞船送上太空,他们用生命之光照亮了中华民族探索星空的漫漫征程。记得第一次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就被工程师潘仁瑾的事迹深深打动。她是一位上海姑娘,曾经在一所高校任教,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毅然放弃了优越的城市生活,一头扎进大漠戈壁,这一干就是几十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上马后,她牵头负责发射场计量工作,由于长期奔波劳累,积劳成疾,不幸倒在了神舟一号发射前夕,就差几天。她最后留下的遗愿就是,活着没能看到飞船升空,死了也要埋在戈壁滩,守望祖国航天事业!

  这种为了航天事业甘愿牺牲奉献一切的精神,早已融入了航天人的灵魂血脉,成为薪火相传、永志不忘的红色基因。首任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在神舟三号发射前,他一直坚守在工作一线,就连老伴生病、住院,甚至去世都没能陪在身边;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教练员,为了验证我国自己的舱外航天服,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进入低压舱;有的科技人员长期工作在噪声环境,导致听力部分频段永久丧失;还有我们各大系统的科研人员,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宁可透支生命、也绝不拖欠使命。他们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崇高精神,正是我们全体航天员为祖国出征的力量源泉!

  一次次成功飞天,党和人民给了我们崇高荣誉,我们的名字也传遍了大街小巷,所到之处都是掌声赞誉。在我第三次飞天前,有很多人问我,你已经功成名就了,也是快50岁的人了,还有必要再去冒险吗?我不止一次对自己说,要多想一想长眠在烈士陵园的前辈先烈,要多想一想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绝不能陶醉在荣誉名利之中,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我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能够成为一名航天员,能够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登上人生一个又一个台阶,所有这一切,都是党和人民教育培养的结果,而我没有别的方式来回报,只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多干几年、多飞几次!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奋进新时代的宏伟蓝图,我国航天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仰望星空,探索浩瀚宇宙的神圣使命在激励我们拼搏奋斗;展望未来,建设航天强国的壮美画卷在召唤我们续写荣光。我们一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勇当先锋,让浩瀚太空见证中国航天战士的无限忠诚!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协改革进行时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