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民:去中国化与“汉字危机”

求是网 2018-12-18

  编者按: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文化,一种文化有一种文化的表达。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自然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汉字恰恰就是数千年来中华文化的表达和见证。而近年来发生的“去汉字化”趋势和“汉字危机”,如任其发展,则很有可能影响到国家安全和统一。

  本期嘉宾:王永民(王码五笔字型发明人,中国发明协会副会长,国家级专家,国家文字博物馆专家委员会成员)

  

  精彩观点:

  ■ 一个民族的文字,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人种习俗和文化心理相适配,是本民族的文化基因。“拼音文字”与“表意文字”,各有特点,并无高下优劣之分,是世界文字发展的两个不同的方向罢了。

  ■ 如果说,以上两次的危机我们是惊险“跳过”的话,那么当前的“汉字危机”,则是深层次的“看不见的战线”,是在“汉字拼音化”思潮支配下,让汉字“慢性中毒”,对汉字进行“谋杀”。虽然没有处处冒大烟的“危机”表现,却时时在“潜移默化”。

  ■ 现在有一些人坚持“中国学术不如西方学术”的观点,言必称希腊,外国月亮圆,大肆宣扬西方制度的优越性,认为西方的话语体系优于中国。所以,一旦我们废弃汉字而改用“拼音文字”,就不可避免地丢失中华的传统文化。

  ■ “汉字危机”真正要命的危险正在于:20年来,全国人民在不知不觉中,便在“去汉字化”的道路上疾驶。似乎“拼音代替汉字”理所当然已成习惯,汉字及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实际上正被“卓有成效”地“和平演变”着。

  ■ 要克服“去汉字化”的倾向,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从爱祖国爱中华出发,从意识形态入手,从理论上和思想上,抵制长期泛滥的“汉字落后论”和“去汉字化”思潮,要强调“爱汉字就是爱中华”!要让颂扬汉字、研究汉字、学用汉字成为新风时尚。让源于崇洋媚外的“汉字落后论”及“去汉字化”没有市场。

  求是网:据媒体报道,由于在一份手写的400字简历里出现了24个错别字,重庆的大学毕业生小蔡,在应聘复试阶段遭遇尴尬淘汰。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王永民:这个事件很典型。400个字居然错了24个字,这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可以说这是当今我国年轻一代中的普遍现象,“同音代替”,文将不文,不忍卒读。这就是当下人们感到不安的“汉字危机”。再继续下去,后果不敢想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危机”?透过400字错24字这个现象,不难发现,这是“去汉字化”造成的,“去中国化”在语言文字领域里的表现就是“去汉字化”,就是“用拼音代替汉字”。

  求是网:汉字对中国而言意味着什么?

  王永民:汉字是记录中华文明的符号系统,是中华文化的血脉之根,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旗帜。中华文化之于汉字,正如叶之于根:根壮叶繁,叶落根枯。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文化,一种文化有一种文化的表达。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自然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汉字恰恰就是中华文化的表达和见证。

  首先,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纵览历史,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个早已不复存在,唯有中华祖国久盛不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文化,就是汉字。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数千年历史从未中断,靠的是汉字对文化的记录和滋养。汉字记录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汉字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的重任。早已远去的古人,正是因为他们留下了汉字及其著述,才使得我们可以读懂几千年之前的诗歌,了解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这在70亿人口的地球上,是独一无二的伟大奇迹。

  第二,汉字是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重要工具。汉字是记录中华文明和民族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作为文化交流工具,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无可替代。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拉丁字母式的表音文字,只能满足于记录“语音”,这种标示“语音”的文字,使西方人逐渐见长于语言思维。而汉字最初成因于象形图画,后来逐渐发展为“音形义相结合”的平面图形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特有的结构特征、构字理据以及故事,汉字平面地甚至立体地标示着中国人的语言和文化,促使中国人更加擅长于形象思维和整体思维。

  第三,汉字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符号标识。汉字,也是中华文明的图腾。虽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中国方言有千百种之多,但从秦王朝开始,“书写符号”就是全国统一的汉字。几千年形成并沿用至今的汉字,蕴含着独有的民族审美与创造力,是字母拼写的“洋文”无法比拟的。全球华人在用字方面,基本上是“书同文”,而无论其如何南腔北调,汉字总会使得华夏子孙,有着相同的文化情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向全世界开辟了最广泛的市场,许多国家也掀起了学汉语的热潮,汉字已经成为了“中国名片”,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汉字,甚至有“唐人街”,只要见到汉字,全世界华人,便马上油然而生一种亲情,就会产生一种归属感。

  求是网:有人认为,汉字是一种“难学难认很有局限性”的文字,限制住了中国人的思维,尤其是科学抽象能力。甚至一些“去汉字化”人士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与国际接轨,汉字仍然是“绊脚石”或者“包袱”。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王永民:这是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人自我矮化的“汉字落后论”观点。值得警惕又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我国语文学界,关于“汉字落后论”的观点和言论,仍然不绝于耳,这是有历史渊源的。100年来,在西方文明和种种思潮的冲击下,一些中国人对于国家的衰败感到焦虑。面对中华帝国的积贫积弱继而成为任由列强瓜分的“东亚病夫”,当时的一批学者觉得中国的古代文化已经走到尽头,他们把民族落后和国家衰败的原因归罪于汉字,认为西方文明包括西方文字,才是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于是,在探索救亡图存中,一批仁人志士慷慨激愤,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坚决主张“废除汉字”甚至“废除汉语”,全盘西化。崇洋媚外也好,愚昧盲从也好,当时一些语言文字学专家和社会精英,一致认同“世界文字发展的规律是拼音化”,并以此为“理论武器”,形成了“汉字走拼音化道路”、“去汉字化”的“共识”,深刻而长期地左右着我国的教育部门与语文教学,至今仍影响着汉字的命运。

  你刚才提到,有人认为“汉字落后且有局限性,限制中国人的思维”,持这样观点的人,缘于他们有一个“思维定式”,就是认为世界上文字的发展都要经历三个阶段:“图画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说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认为汉字还处于中级阶段,西文则已处于最高阶段。

  实际上,这是非常错误而有害的,这只是外国学者的一家之言。所谓的“三个阶段”,至多只能适用于西方拼音文字,决不表示“拼音文字”一定比“表意文字”优越。一个民族的文字,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人种习俗和文化心理相适配,是本民族的文化基因。“拼音文字”与“表意文字”,各有特点,并无高下优劣之分,是世界文字发展的两个不同的方向罢了。

  所以,认为“与国际接轨,汉字将是绊脚石”、“汉字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包袱”等等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是崇洋媚外自我矮化,缺乏民族气节和自信心的表现。

  求是网:坚持“汉字落后论”和“去汉字化”的人士,对于中国文化为什么如此不自信?

  王永民:岂止是不自信!那是一种文化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从表面上看,他们是要推动文字的“进步”,而实质上是对中华文化的全盘否定,对于中华民族智慧的否定,对于中华历史成就的否定。没有汉字,哪儿会有国学?没有国学,哪儿会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若失去了全国统一的文字体系,失去了同一的文化和礼仪规制,中国社会便会是一盘散沙。习近平主席曾说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去汉字化”的后果,必将导致中华文化的丢失,而没有中华文化的沃土,也就不再具有中国特色。

  求是网:“去汉字化”,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王永民:“去汉字化”的核心和指向是“去中国化”。现在有一些人坚持“中国学术不如西方学术”的观点,言必称希腊,外国月亮圆,大肆宣扬西方制度的优越性,认为西方的话语体系优于中国。所以,一旦我们废弃汉字而改用“拼音文字”,就不可避免地丢失中华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各个省区,都必然用“拼音”来书写本地区自己的方言,文字变成“方言的符号”,由此必然会出现“港文”、“粤文”、“沪文”、“川文”……,必然会出现语言文字的“五代十国”,各“国”互相听不懂,看不懂。失去了汉字“虽然听不懂,写出来便认识”的巨大优势,中华民族的文字不再统一,这将极大地离散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影响国家软实力增强,最终将影响到国家的安全和统一。到那时,就不仅仅是“汉字危机”了,而是国家危机!

  中华民族要想在世界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就必须植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特色。中华民族的亿万同胞,决不能离开数千年一脉相承的汉字文化,决不能丢弃汉字。我们必须以本民族的传统和文明成果,来凝聚13亿中国人,并使汉字文化成为全世界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求是网:这样看来,汉字的问题,不是个小事情,“汉字危机”如果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王永民:很正确。目前“汉字危机”是确实存在的,是教育部门的某些“去汉字化”人士,掩饰不了、回避不了,也推卸不了责任的。

  汉字曾经历过两次大的“劫难”。一次是“五四”运动时期,一些激进人士把国家的落后归罪于汉字,认为必须废止汉字。钱玄同甚至主张“废除汉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所谓“汉字拼音化”(汉字拉丁化)的工作,仍然持续不断;第二次严重危机,是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成千上万个汉字进入电脑成为中国进入信息社会的“瓶颈”。鉴于这件事举世称难,汉字的生死存亡,又一次摆了在中华民族面前。

  如果说,以上两次的危机我们是惊险“跳过”的话,那么当前的“汉字危机”,则是深层次的“看不见的战线”,是在“汉字拼音化”思潮支配下,让汉字“慢性中毒”,对汉字进行“谋杀”。虽然没有处处冒大烟的“危机”表现,却时时在“潜移默化”。忽略汉字,讨厌汉字,远离汉字,鄙视汉字文化,在我国青年一代中实际上已经成为“大趋势”,并越来越多地掌控着我国的青少年,越来越广泛地深入到中华文化健康的肌体之中和灵魂深处,若不尽快加以遏制,势将进入不可逆转的更加危险的境地。

  “汉字危机”真正要命的危险正在于:20年来,全国人民在不知不觉中,便在“去汉字化”的道路上疾驶。似乎“拼音代替汉字”理所当然已成习惯,汉字及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实际上正被“卓有成效”地“和平演变”着。

  正如一开始提到的那个事例,400个字的“个人简历”居然错了24个字!很明显,这正是完全忽略了汉字“音形义”中的“形”和“义”,仅仅“以音代字”的“拼音化”造成的。由于在学校教学中一贯轻视、忽视汉字的“形”,只重视汉字的“音”,以“音”代“形”,弃“形”留音,早已成为当代学生们的”思维定势“,“汉字危机”当然就在所难免。

  求是网:面对当前的“汉字危机”,应有什么对策?

  王永民:习近平总书记发出重要指示:“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汉字文化的极大关注,是把汉字生死存亡的问题,当作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令人高兴的是,自从央视热播“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开始,国家开始对汉字重视起来了,正能量开始涌动,国人开始从国家的失落中猛醒,开始正视“汉字危机”了。汉字的春天可望到来。

  在以汉字为最重要的文明符号和国学载体的中国,关于母语文字的优劣死活,居然会一直争论不休!居然是“落后论、包袱论、拼音化、一语双文”一直主导并操控着我国语文教学的“话语权”,真是匪夷所思。我们希望中央能够重视这种现象。

  灭种先灭文,兹事体大。汉字生死存亡是个大是大非问题,是个政治问题。对此党中央的态度非常明朗,已经让爱汉字爱中华的广大学人看到了转机,看到了希望。我们不仅要“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更要让古籍里的汉字和现代汉字都“火”起来!要让汉字文化的光焰,照亮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的高速公路。

  求是网:对于如何克服“汉字危机”,您有何具体建议?

  王永民:当前,要克服“去汉字化”的倾向,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从爱祖国爱中华出发,从意识形态入手,从理论上和思想上,抵制长期泛滥的“汉字落后论”和“去汉字化”思潮,要强调“爱汉字就是爱中华”!要让颂扬汉字、研究汉字、学用汉字成为新风时尚。让源于崇洋媚外的“汉字落后论”及“去汉字化”没有市场。

  另外,就是要强化汉字和汉字文化的教学,在中小学校的教材中增加国学经典;在中小学校的汉字信息处理中,坚决扼止“拼音独大”及全面“用拼音代替汉字”的危险倾向。

  实际上,只要用学习“英文”几百分之一的“课时”,孩子们便可学会依照汉字的“字形”输入汉字的一种实用方法。让孩子们在学汉字、认汉字的同时,从小就学会并熟练掌握一两种“形码”,“学一阵子,用一辈子”,由此巩固对汉字的认知、应用和传承,根绝“提笔忘字、不会写字”。我认为,这是克服当前“汉字危机”最基础、最有效的方法。由此让古今汉字活起来,火起来,人人爱汉字,人人爱中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便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求是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