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发布2019辟谣榜 想不被收“智商税”科学素养很关键央广网 2020-01-12 |
量子波动速读开发大脑、口红用胭脂虫尸体做成、负离子粉保健抗癌......在11日知乎“致知计划之科学季”发布的2019年度十大辟谣榜中,这些科学谣言纷纷上榜。另外还包括:科学家探测到外星人信号、高铁辐射对人体有害、痛经克星布洛芬可能致死、量子力学不确定性被推翻、内心强大就不会得抑郁症、新研究称吃红肉不再不健康、吃降压药会终身上瘾等谣言内容。
知乎“致知计划之科学季”活动现场,行业专家探讨如何进行科学辟谣。
面对谣言,如何科学辟谣,让科学知识走进大众生活?
“在层出不穷的谣言面前,提升科学素养是关键。”谈及如何科学辟谣,一直从事科普传播,来自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物理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教师陈征认为,人对确定性有需求,而信息的不确定又是必然的,这样看谣言会层出不穷,如何避免,根本上一定要有科学思维,用科学的方式辨别信息真假。“不能见招拆招,要学会看到事物的本质。”
陈征表示,科学不应该是冰冷的,大自然本身的规律就足以打动人心,人们应该认识到科学的魅力。科普是漫长的过程,科普的过程不只是告诉人们这是什么,而是要教会人们用理性的目光看待事物,让科学走进大众。
大众在有意识的提升科学素养的同时,科普作家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一环,也要不断提升科普文的可读性和可用性。当科学的内容广为传播,也会有利于形成良币驱除劣币的形势。问题是怎样把艰涩难懂的科学内容和热点话题结合,做到科普既有趣又有知识性,这是科普作家一直想要平衡的事情。
“科学”二字往往也代表着一定的门槛,大众很难轻易辨别真伪。知乎泛心理学社KnowYourself机构号媒体总监夏超谈及这个问题,他表示,要想将科学知识普及给读者,让人们爱上科学知识,首先话题性很重。作为一名科普内容创作者,生产内容的第一步就是先找到好问题,找到人们关注的点,引起共鸣,这样才能有好的传播度。与此同时,他认为,作者要通过问题和知识与读者建立联系。“写作的时候要想象读者就在你面前,这样反过来审视科普文是否顺畅、直白。”
据了解,知乎“致知计划”即“向知识致敬”,初衷是对创作者进行更大激励,推动优质内容持续产出。该计划的第一期面向科学领域展开,由知乎联合中国科普博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共同举办,内容覆盖航空、物理、生物等专业性较强的“硬核”知识领域。
在“致知计划之科学季”中,知乎从4个方面对创作者进行扶持。一是流量扶持,让专业、优质的内容获得更广泛的传播,扩大其影响力;二是奖金发放,让创作者获得真金白银的收益;三是为创作者增加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四是通过知乎和专业机构的双重认可,提升创作者的成就感。
目前,为期两个月的活动中,知乎已经提供10亿流量和80万元奖金,举办4场“科学创作训练营”和“行业专家面对面”活动。活动报名人数达到5.4万,产生优质的回答和文章共计3.7万篇,新增内容的曝光次数达3.64亿 ,获得赞同数超过400万。
据介绍,知乎的“致知计划”是一个长期项目,在第一期面向科学领域的活动结束后,还将陆续举办“致知计划”之艺术季、文学季等活动,激励更多领域的内容创作,为用户带来更良好的体验,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责任编辑:王超
下一篇:科学防疫 从我做起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