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日记】新的对决 不变的使命旗帜网 2020-03-27 |
2003年,非典爆发,她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普通学生,身在北京,见证了抗击非典的整个过程,一颗保家卫国的种子早已悄然埋在了她的心中。
2008年,汶川地震,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军校的一名教员,虽未能冲锋一线,但那一年,她被授予“教学尖子”称号,是部门唯一、全校最年轻的“教学尖子”,课堂和讲台就是她决胜千里的战场。
2020年,新冠肺炎,此时的她,已转业到中国科学技术馆展览设计中心2年,在她的心中,变了的是岗位,不变的是责任、是使命、是担当。工作仅2年,她就被评为“中国科协优秀个人”,成长为科普战线的一名名副其实的科普战士,她就是中国科学技术馆王剑薇。
面对疫情,实体科技馆无奈地关上了门,但中国科学技术馆围绕主责主业,主动担当作为,按照中国科协党组“我为抗疫做点事”的要求,积极创新应急科普,全力推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网络展览的设计制作工作。1月29日还在春节假期期间,按照馆领导指示要求,抽调展览设计中心和网络科普部精干力量18人,组建了展览项目组,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新的对决——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网络专题展”并在网上展出。
战疫打响,王剑薇同志临危受命,成为展览策划组的组长,仅用一天一夜的时间便完成了展览总体设计思路和框架的策划,并承担了5个展区中2个展区及前言、尾声的设计任务,展览简报、新闻稿、各种宣传稿的撰写……在高质量完成自己承担任务的同时,还要兼顾其他3个展区的策划,哪个展区有困难,不论时间多晚,也无论自己多忙,都随时指导交流。同时还要协调、把关艺术设计组的图文设计,沟通、对接网站开发组以保证展览尽快上线。线上展览的形式是中国科技馆一次全新的尝试,没有多少可借鉴的直接经验,时间紧、任务重,又正值春节放假、疫情隔离,但在“战场”上,王剑薇同志毫不畏惧,带领整个团队,忙而不乱、急而不躁,有序高效地推进了展览进度,奋战仅10天就使展览首版保质保量上线推出,成为全国首个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网络专题展览。展览推出后,不到24小时就吸引了60余万公众上线体验,为助力科学战疫、弘扬抗疫正气,发挥了积极重要的社会作用。
为持续向公众提供科学、全面、权威、及时、优质的展览内容,在展览首版上线后,王剑薇同志便带领团队加紧展览升级版的设计制作,以敏锐的科普意识和过硬的个人素质,紧紧跟随疫情的发展形势,深度挖掘同心抗疫的高度、温度、广度、力度、亮度。分别设计了具有整体感的大图文版和具有拓展、丰富以及问题深入解读的动态小图文版,还设计了科技馆所特有的互动体验立体展品。并积极发挥创新意识,充分应用虚拟空间的优势,率先打破了实体展品中展台、屏幕等的限制,精益求精的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全新的尝试,只为给观众以更真实的科技体验,怀着成为“阴霾中一片光”的展览拳拳初心,让公众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科普的力量。
虽然是在家办公,但她已完全没有了上下班的概念,每天一大早起来就坐在电脑前,凌晨2、3点甚至通宵达旦的策划、设计、交流成了她展览设计期间的常态。在展览升级版的设计制作过程中,虽然有首版作为基础,但升级提高所付出的努力仍不亚于从无到有的过程,甚至是更艰辛。展览从开始策划到升级版上线,共历时1个多月,如果说展览首版10天的加班加点、通宵达旦是应急之策,那么1个多月的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则是她勇于担当、敢打硬仗、甘于奉献的真实写照。
在完成抗疫展览的同时,她还要兼顾日常展览工作,需按时间节点正常推进。虽然每天都很忙,但她依旧充满激情,面对期间出现的各种临时紧急任务也毫无怨言地欣然接受,因为在她看来,这些付出和抗疫一线“白衣战士”的付出比起来根本就不算什么,甚至只是在问心无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仅如此,她还经常乐观的鼓励、关心团队的同志,但当同事凌晨1、2点跟她交流结束,她对同事说了一句“辛苦了”之后,同事回复“你一个人做那么多事,顾那么多展区,更辛苦”时,一向坚强的她还是忍不住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这场“新的对决”中,她,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全力以赴以自己默默的实际行动坚守付出,就是在抗击疫情面前一位军转干部转业不转志、退伍不褪色的不变的使命担当,是新时代的科普人对“我为抗疫做点事”的最好诠释。(中国科学技术馆)
责任编辑:王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