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为什么能?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05-07 作者:姜忠奇

  “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高于一切,为实现中华民族飞天梦想不懈奋斗!”1998年,中国第一批14名航天员在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不到22年,这支队伍先后有11人、14人次征战太空,见证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轨迹。如今,时代的书页翻转,但彰显载人航天精神的铿锵誓言依旧在耳边回响。

  “没有特别的精神,就没有特别的业绩。”有人问,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为什么能?其实答案就藏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之中。简短的20个字,不仅是对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赓续与延伸,而且奠定并铺就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之路。从宇航员飞天、太空行走,到“神舟”“天宫”交会对接,再到天舟一号“太空快递”,一次次“中国高度”的刷新,背后都离不开载人航天精神的引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正是沿着载人航天精神铸就的阶梯拾级而上,最终叩开鸿蒙太空之门,实现“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凌云壮志。

  放眼历史与现实,无数令人感佩的故事为载人航天精神写下具体而微的生动注脚。上世纪90年代,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面对新领域和新课题,从零开始艰难探索,“我们白天做晚上做,星期天星期六也做,过年过节也做”;神舟七号上,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听到“轨道舱火灾”急促警报时,第一反应是“把舞动国旗的画面,作为我们的永别”;西北大漠深处,被称作“不朽军阵”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长眠着700多位献身航天伟业的英烈……细数过往,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为航天事业奉献着青春韶华乃至宝贵生命。可以说,这些故事演绎并传承着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因这些故事的存在变得具体而鲜活。

  发射场上捷报频传,载人航天精神也在伟大事业的实践中不断注入新的内涵。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前夕,时任美国宇航局局长格里芬曾发表演讲,解读中国“载人航天探索精神”。这位拥有7个学位的火箭专家认为,创新是中国航天精神的精髓。实际上,面对技术封锁、科学鸿沟,我们要想遨游太空、跻身航天大国俱乐部,唯有以创新之犁开辟前行之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为此感慨:“正是中国航天人自强不息和自主创新的勇敢气魄,使载人航天工程从一开始就占据了高起点。”如今,这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自信,正在成为整个社会共同的“精神燃料箱”。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国载人航天精神承载着探索星河霄汉的梦想,激荡着“上九天揽月”的信心与勇气。随着中国载人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载人航天精神将引领我们踏上更加壮阔的征程、奔向更加璀璨的未来。从更大视野来看,载人航天精神还将与其他精神一道,共同汇聚成推动中国向前发展的磅礴力量,折射出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时代景深。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人民日报海外版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