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航天强国凝聚精神力量

光明日报 2020-05-07

  不忘航天报国初心 勇担航天强国使命

  作者:方心虎(原航天一院型号总师,曾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

  50年前,我有幸参加“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研制和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任务。首次设计运载火箭,面临着多项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卫星整流罩的平抛分离技术,二级火箭无动力滑行的稳定控制技术,火箭二、三级分离技术,火箭三级自旋稳定技术,旋转固体发动机设计技术,卫星与芯三级分离技术,观察展开技术等。参加攻关的同志怀着为国争光的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攻克了技术难关。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取得圆满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第一颗卫星重量超过苏、美、法、日第一颗卫星重量之和,证明中国人民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通过实施卫星发射工程,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技术骨干,积淀出“两弹一星”精神,这是中国人民新的宝贵财富。“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圆满成功,拉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永久载入中国航天史册。

  到“十二五”规划末期,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兼程,中国进入航天大国行列,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成绩:

  导弹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战略洲际导弹全程试验成功,潜地战略导弹水下发射试验成功,东风系列的固体机动战略导弹完成研制装备。

  运载火箭跻身国际一流。研制出10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有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的能力。

  应用卫星实现系列化发展。已形成6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试验卫星系列,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卫星的技术水平和应用水平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载人航天取得突破性进展。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2012年,神舟九号飞船发射升空,并与“天宫一号”成功交会对接;继续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

  

  我国计划2022年前后建成可载3人的空间站。新华社发

  实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完成了第一、第二阶段任务。成功发射嫦娥一、二、三号卫星,攻克了深空轨道设计、导航和测量通信及着陆控制等技术难关,在国际上首次发布了优于7米分辨率的全月球影像图,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

  产品辐射范围连年增大。逐步形成规模发展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形成八大基地,显现出独具航天特色的经济效益特征和整体性竞争优势。

  回顾历史,总结成功原因,我认为有三点是最主要的:党中央正确决策和坚强领导;全国统一协作和举国体制;参加卫星发射人员继承与发扬“两弹一星”精神。

  现在,中国正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为了实现航天强国梦,我们需要建成自己的空间站;需要发展重型运载火箭,实现载人登月;需要对火星等深空进行探测;需要大力发展导航、遥感、通信、科学试验等各系列应用卫星。建成航天强国,就要把最先进的技术用在航天领域,研制和装备世界一流的战略导弹和大国重器,保卫国家的安全利益,维护世界和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航天三大精神,始终把热爱祖国作为航天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我们还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将改革创新的新时代精神融入航天精神之中,努力实现航天梦,并以航天梦助推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筚路蓝缕五十载,以启山林创辉煌

  作者:曲以广(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

  “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从此具备了进入太空的能力,真正开启了探索太空的“长征”之路。重温历史,老一辈航天人秉承信念、发挥智慧、忘我奉献,使得中国航天由筚路蓝缕走向星辰大海。他们为国争光的信念、自力更生的豪情、大力协同的意识、百折不挠的精神,至今依然激励着我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作为新一代的奋斗者,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听党指挥、爱国奋斗是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50年前,“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让《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点亮了中国人征战太空的第一缕“光亮”。几十年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作为我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工程,是我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承担着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月球采样返回、火星探测等多项重大航天工程任务。虽然时光流转,但航天人身上“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信念坚定如初,我们会继续在“严”上下决心、在“细”上做文章、在“实”上下功夫,创造出无愧于党和国家、无愧于时代和民族的新业绩。

  为什么中国航天事业能够振奋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老一辈航天人用实践告诉我们:这些成就都是中国人自己干出来的。不论是个人与群体,还是民族与国家,都应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50年前的“长征一号”火箭实现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的突破,今天的“长征五号”火箭突破了247项关键技术,实现了“从大到强”的跨越,代表了我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从“长征一号”到“长征五号”的研制历程表明:航天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系统、多专业紧密合作、集智攻关。每当我们遇到挫折或面临技术攻关的关键时刻,都有全国高校、专业院所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后续在型号的发展中,我们将更加注意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引领各配套领域吃透技术、共同发展,持续推进航天强国建设。

  

  “东方红一号”卫星 新华社发

  航天事业充满风险与挑战,但唯其艰难,方显勇毅;唯其磨砺,始得玉成。回顾历史,在采用“弹箭结合”相同技术的导弹失利后,老一辈航天人以顽强意志全力拼搏160天,取得我国首次火箭发射的成功,开创了我国航天历史的新纪元。同样,在研制“长征五号”时,我们对氢氧发动机局部结构问题的认识也经历了抽丝剥茧、逐步深入的过程,火箭三次分解、四次总装、三次总测,大家在坎坷中含泪奔跑、砥砺前行了908天,才取得“长五遥三”火箭发射的圆满成功。我们要珍惜从失败到成功的宝贵经历,汲取经验教训,尤其是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更要不畏艰险,继续下苦功夫,打牢连续发射成功的基础。

  目前,“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正在海南文昌执行首飞任务——这是2020年“长五”系列火箭的首战,也是载人空间站工程的首战,更是扭转当前被动局面的首战和最关键的一战。我们研制全线定将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以一往无前和永不懈怠的斗志,保证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把“长征五号”打造成最壮实的火箭,发射最耀眼的星,不断谱写航天事业的新篇章。

  牢记殷切嘱托,建设航天强国

  作者:邢进(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数据应用部部长)

  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老科学家的回信,是对老一代航天人的高度嘉许,也是对新一代航天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重托与期待。

  

  作为年轻一代航天人,我在研究生阶段就参与了“风云三号”卫星一型载荷的研制工作。老一辈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严慎细实、大力协同的工作作风,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科学态度,淡泊名利、力戒浮躁的行事风格,坚定了我毕业后从事航天工作的信念。参加工作后,尤其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以下简称高分专项)的论证与实施过程中,我有幸领略了孙家栋院士、王希季院士等“两弹一星”元勋的风采。他们科学严谨的思维模式,朴素平直的工作语言,高屋建瓴而又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措施,深刻影响着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0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开创了中国航天人自强不息、接续奋斗的传统,积淀传承了“两弹一星”精神。50年后,航天梦已成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天强国建设体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民生的多个方面。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遥感卫星应用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但在遥感数据的处理、应用以及资源统筹利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高分专项是国家确定的16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旨在大幅度提高我国自主对地观测信息获取能力,掌握信息自主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空间信息产业链形成。高分专项以应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变了以往遥感卫星研制和应用推广分离的局面,探索建立了单星多用户和多星组网管理模式,通过统筹“天地一体化”建设和应用,形成了大协同大融合的高分管理格局;颁布了数据应用管理办法,发布了103项数据应用标准,创建了“高分应用综合信息服务共享平台”,统筹数据资源、真实性检验和应用算法软件资源等,实现多用户应用效果最大化,极大发挥了卫星的综合使用效能。

  

  3月24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号06组卫星发射升空。新华社发

  高分专项实施前,我国仅有国土、林业、测绘等8个行业,北京等少数几个区域开展遥感卫星应用。而现在,高分专项数据已在20个行业、31个区域广泛应用。高分卫星数据已成为相关部门履行主体业务的重要手段,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信息技术支撑。以高分卫星为代表的国产卫星数据自给率已近80%,远超高分专项实施方案规定的60%的目标。

  同时,高分专项已成为政府间航天双边、多边合作的重要名片,为开展“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金砖五国星座计划、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多任务小卫星星座研究等奠定了基础。去年11月,国家航天局首次面向国际社会免费开放高分一号、高分六号两颗卫星的16米全球数据。这一做法,使国际社会分享了飞速发展的中国航天成果。

  从老一辈航天人白手起家成功研制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到现在中国在轨卫星数量稳居世界第二,时代变化了、环境变化了,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老一辈航天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时刻鞭策着我们向航天强国目标迈进。在肩负航天强国建设重任的过程中,我们必将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为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作出应有贡献。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海波、詹媛、张蕾、李晓、蒋新军、周梦爽、刘嘉丽)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28日 07版)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光明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