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未来流行病,我们应该如何构建一个完美的防疫体系?

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2020-05-08 作者:常笑健康

  随着疫情的全球爆发,截止4月9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已经达到140多万,不断攀升的确诊人数,将医院堵得人满为患,医院床位不够用、医护人员感染严重、防护物资短缺,都使得全球的医疗体系几近崩溃。据相关媒体报道,西班牙马德里直接将一溜冰场改为停尸房,以缓解尸体存放的压力。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负责人也表示,目前伦敦确诊病例占到全英的三分之一,病人“一浪接一浪海啸般”涌入医院,大面积的医护人员被感染,对英国的医疗体系造成了强大的冲击。

  现在国外的情况和我们当时的武汉一样,大量病人涌入医院,造成了严重的医疗挤兑,使得本来没有感染的患者在医院就医时,被感染了新冠病毒,在无形中给医院增加了巨大的压力。

  其实不管是当时的武汉还是现在的国外,所有人在面对新冠病毒时,都是将希望寄托在医生护士身上,希望通过医院的治疗,通过疫苗,通过特效药来战胜这次疫情。

  殊不知,面对传染病,战胜它最好的方法应该是防控,如果我们在传染病开始流行之初就能及时找到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那么便不会造成今天全球大流行的局面了。

  其实,这与我们人类长期“重医轻防”的理念有着很深的关系,人们总是习惯于发现疾病后再去治疗,而不是在疾病之前便做好预防。

  面对传染病,这也是同样的道理,要应对疾病防控挑战,最有效的手段是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延缓传染病发展到不可控阶段。

  那么,面对未来流行病的时候,我们到底该怎么防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全球、我们国家和普通老百姓三个角度为大家进行详细的阐述。

  全球

  01

  世界卫生组织

  进一步强化世卫组织的作用

  世卫组织作为一个国际权威、世界最大的政府间卫生组织及联合国系统内卫生问题指导和协调的专门机构,一直担负着对全球卫生事务提供领导、拟定卫生研究议程、制定规范和标准、阐明以证据为基础的政策方案、向各国提供技术支持以及监测和评估卫生趋势的责任。

  

  图自新华社(新华社记者陈俊侠摄)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世卫组织密切关注与高度重视,及时向世界各国提供防控指导意见与建议,并派出专家团队赶赴发生疫情的国家了解疫情发展情况等。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世卫组织尽到了应有责任,为中国及整个世界对疫情的防控做出了很大贡献。

  2011年至2018年之间,世卫组织在172个国家/地区追踪了1483次传染病事件。在每一次事件中,世卫组织都在突发传染病的早期检测预警、协调防控策略、共享诊治方法以及组织国际援助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构建风险共担、安全共享的全球公共卫生应急机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病毒传播的跨国性决定了人类在与疫病的斗争中只能共进退,任何短板都可能让全球“战疫”功亏一篑,所以强化世卫组织的领导作用,才是卫生治理全球化的时代要求。

  

  图为过去50年全球特定病原体的出现,包括自然出现/卷土重来的病原体和故意释放的病原体。图片来源:《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全球突发卫生事件防范工作年度报告》

  加强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网络(GOARN)

  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网络(GOARN)负责确保疫情期间在最需要时向最需要的地点实地提供适当的技术专长和技术。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网络汇总了现有机构和网络,随时准备为应对疫情而开展协作。

  目的在于遏制疫情的国际传播,确保受影响的国家迅速获得适当的技术援助,促进长远的流行病防范和能力建设工作。

  自从2000年4月以来,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网络按照所议定的标准开展国际流行病应对工作。

  它制定了国际疫情警报和反应指导原则和业务规程,汇集了各会员国科研机构、医疗和监测计划、联合国组织、红十字会以及国际人道主义非政府组织的技术和业务资源,所有能够促进开展国际疫情警报和反应工作的各技术机构、网络和组织均可参与。

  在21世纪初,人口、经济和环境压力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条件,使新出现和重现的传染病能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传播。

  最近几十年的经验显示,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防范疾病及其它公共卫生威胁。而想要在根本上减少病毒国际传播可能性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世卫组织与其他组织、机构一起开展工作,加强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网络,汇集世界各地的专家来一起应对疾病暴发。

  秉持大局观念,落实人道主义援助

  疫情发生后,世卫组织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基金、制定战略防范和应对计划,发起首期6.75亿美元的募捐活动。

  3月13日,世卫组织又与联合国基金会、瑞士慈善基金会共同创建了“COVID-19团结应对基金”,鼓励世界各地的个人、公司和机构直接为全球应对工作捐款。

  尤其重要的是,世卫组织与各国政府、制造商和大流行病供应链网络合作,协调医用必需品的供应和公平分配。在世卫组织的帮助下,卫生系统薄弱的非洲和美洲国家也有能力开展冠状病毒的检测工作。

  在这次疫情中,世卫组织已经向57个国家运送了检测工具,向85个有需要的国家运送了个人防护设备;通过多种语言在线课程培训了8万多名卫生工作者;发布了操作指南,使各国可以在各个关键领域采取具体行动来预防、发现和管理病例。

  此次疫情进一步表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突发性、跨国性和严重性,要求国际社会所有成员超越国家利益,积极开展基于人道主义的国际合作。

  面对命运与共的现实,各国越来越意识到,增强全球卫生应急管理和风险防范能力、消弭全球卫生治理赤字已迫在眉睫。

  作为全球公共卫生合作的重要平台,世卫组织理应得到世界各国更高的重视、更好的配合,从而在全球卫生事务中更好地展现领导力、发挥其作用。

  

  02

  建立全球数据库,加强合作

  数据共享

  在此次疫情的演变过程中,各国仍普遍缺乏分享病例数据的意愿,这使得科研人员准确评估疫情演变方式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呼吁世界各国分享详细信息,包括流行病学、临床严重程度以及社区研究和调查的结果,实现数据共享,已经迫在眉睫了。

  建议由联合国相关部门牵头,开展疫情的信息化治理,建立由联合国统筹、各国数据共享的“传染病疫情大数据动态数据库”。

  在国家层面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公共卫生数据共享交换机制;积极应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建立公共卫生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促进医疗数据、药品数据、卫生防疫物资供应数据的可信安全共享交换。

  通过对这次疫情治疗防控的大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对全球的人口总量,地区分布人口流动区域以及全民健康情况,都可以以国家为单位进行汇总分析,为以后的决策(如基础设施、医疗等建设)提供真实的依据。

  科技合作

  疫情暴发以来,世卫组织在协调国际社会共同应对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启动多家实验室,加紧建立全球检测网络,增强全球诊断能力,改善疾病传播的监测追踪,动员国际卫生力量,加快疫苗研发和诊治创新等。

  世卫组织还派出专家组与中国同行并肩作战,共同抵挡病毒在全球的“第一波”攻击,将成果和经验向全球推介。

  近日,世卫组织专门举办新冠病毒全球研究与创新论坛,汇集全球顶尖卫生专家商讨并最终形成科研“路线图”,其中把研发简便快速的检测工具作为短期优先项。

  各国有效防控疫情,离不开检测速度和准确性不断提升的检测工具。

  03

  建立全球防疫体系,联防联控

  在全球疫情面前,没有任何组织能够单独行动,这需要联合国系统机构、科研团体、私营部门、国际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参与者的合作,这对于进一步加强联合国系统的一致性和促进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此次疫情凸显出加强与大流行病供应链网络合作的必要性,这对于开发控制疫情所需的诊断工具、药物和疫苗,以及扩大医用必需品的生产和合理分配,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联防联控,需要相关国家实现充分的信息共享和抗疫经验交流,共同进行科研攻关,共同强化口岸管控、加强检验检疫等措施,避免各自为战。

  要实现良好的全球联防联控,还需要向卫生条件薄弱的国家提供更多帮助。

  各国应充分尊重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国际机构的协调作用,实现充分的政策沟通,协调在卫生、经济、旅游等各领域的应对措施,尽量在有效应对疫情的同时避免过度反应,减少疫情对全球经济、贸易、旅游等国际活动的冲击。

  国家

  01

  社区防控

  • 人口规模聚集,加速了病毒的传播

  由于全球一体化经济格局的建立,人类居住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密集度,大规模生活公用设施,以及快速交通工具,尤其是商业航空客运的普及,使得病毒的传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展开。

  新冠病毒传染率比2003年的SARS病毒更高,因为它以社区传染的方式进行传播,感染者通过多种途径,在社区中将病毒传播给他们的家人和日常接触的居民,从而在某种意义上,让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比2003年的SARS更加麻烦,后者主要传播途径是医院,而社区传播比医院传播更难以阻止。

  这就需要各地充分发挥社区动员能力,实施网格化、地毯式管理,群防群控,稳防稳控,有效落实综合性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疫情输入、蔓延、输出,控制疾病传播。

  • 驯化牲畜、捕杀野生动物为病毒传播提供了媒介

  随着人类城市化进程,驯化了鸡鸭猪等牲畜,潜藏在这些牲畜体内的病原体,得到与人类长期接触的机会,为人类传染病的产生提供了直接条件。

  自近现代以来,捕杀野生动物在人类各类嗜好和生活陋习的驱动下逐渐增多,造成野生动物所带有的病原体获得了接触人类并适应人体环境的机会,多种新传染病因此产生。

  《自然》(nature)杂志曾在2008年做过统计,当今新出现的传染病中,有60%是人畜共患,其中72%又是以动物为宿主的病原体引起的。

  因此,保护野生动物、改变生活陋习对减少新传染病的发生及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各级政府和立法机关迅速展开行动,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法规,严禁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活动,严厉打击涉及野生动物的违法犯罪活动。

  通过国家强制力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完善处罚程序,强化公共安全保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02

  流行病学研究

  一种传染病爆发并进行了病例诊断后,首先会出现的,是流行病学调查人员,他们要做的是,找出传染病的发病规律,进而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简单点讲就是,第一要明确病人怎么感染的,谁传染的。第二,现在病人发病了,发病前接触了哪些人?会不会把这个传染病传给其他人?

  流行病学调查对于控制疫情至关重要。通过对传染病感染者和其密切接触者深度细致的交流,流调人员就可以把病毒的整个传播链及传播网络清楚描绘出来,让控制、防治病毒的手段变得更加明确有效。

  在未来,流行病学研究的发展将更好地指导医学基础研究和疾病防控实践,在微观上推动对病因学机制的深入研究,在宏观上促进医学基础科研成果更有效地向公共卫生实践应用转化。

  与此同时,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上,寻找更精密严格的科学设计,以能够达到排查潜在传播风险的目的,也将是流行病学今后的重要发展任务。

  03

  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 政府信息要公开透明

  2003年中国部分地方政府为遏制恐慌和维护稳定而瞒报病例,错过了防疫的最佳时机。19年底的新冠,也因为疫情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全面,造成防控机制失序,贻误了控制疫情快速传播的黄金时期。

  由此可见,重视不够、瞒报误报、措施不力往往导致疫情快速恶化,不仅不能带来稳定,反而导致政府公信力受损、社会猜测和恐慌,最终祸及自身。

  虽然说,信息公开不能杜绝疫情的发生,也不能阻止病毒的疯狂传播,但是能帮助社会和公众面对突发事件时利用充分真实的信息作出符合个体理性的决定,从而也就越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

  而政府作为公共信息最大的拥有者和控制者,有义务向群众及时、全面、客观地公开信息。

  疫情暴发前期,地方疫情信息主要通过行政体系内部的逐级申报,在一定程度上会失去治理危机的最佳时机。

  所以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央和省级政府还应与地方政府做好协调工作,理顺信息畅通机制,提升突发事件响应效率。

  按照法定内容、程序、方式、时限及时准确公布疫情信息,公开透明回应社会关切,不得缓报、漏报、瞒报、谎报,为今后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自主、及时、准确依法信息公开提供制度性保障。

  • 培养公共卫生和防疫人才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三千多个大专院校的学科设置中设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设立公共卫生学院的大学比重很低,仅有80余家。即使是清华大学也没有公共卫生学院,只是在清华大学医学院下设有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很多双一流大学也没有公共卫生学院。

  目前,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队伍在数量、质量方面都存在不足。从数量来看,截至2018年,中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从业人员约18.78万人,即每万人口中仅有1.35名CDC从业人员,约为美国的1/5。

  通过这次疫情暴露的人才短缺问题,我们国家公共卫生专业队伍的规模需要扩大,要鼓励高校设立公共卫生学院,尤其是传统的文理工科强校,要加强公共卫生学院的建设。公共卫生人才的知识结构需要完善,公共卫生队伍应对突发新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战水平需要提高。

  • 完善公卫体系,是百年大计

  一个国家、一座城市需要一个独立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包括按照收治传染病标准来设置的具有足够床位数的各种医院,也包括与控制传染相关的其他基础设施。

  这些投资可能是一种浪费,因为可能有一些设施我们十年都不会用。但对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来说,有了这些设施就能够避免百年一遇的对城市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建立这样一个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不能完全靠市场、靠民间、靠企业来建设,而是要依靠国家、城市的公共投资来建设。

  美国的公卫系统是直属总统管理的,是直接向总统的卫生安全委员会汇报的,已经跳出了常规的医疗卫生管理系统,是一套独立的体系。

  所以,中国也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应急组织体系,一旦出了应急防疫问题,从一个地市到一个省、到整个国家的紧急防疫应对系统就能马上启动,跳过逐级上报的繁复流程,直接上报中央。

  一套独立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包含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应急响应体系,就是层层预警的报告制度和紧急行动的预案与落实措施;

  第二个层面是用于防疫的物理设施的管理与使用方式,比如隔离病房,可以分别放置在几个定点医院,保证有疫情发生,病人可以马上得到集中隔离,避免扩散传染;

  第三个层面是疫情时期的紧急征用机制,一座城市出现疫情时,政府可以按照预案征用部分民用设施,包括酒店宾馆、体育场馆、展览馆等,用于隔离大量疑似、密切接触的人群,以控制传染源。

  个人

  1、科学防疫,理性对待每一次传染病

  传染病是全人类的灾难、是全球人民的“暗夜”,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降临,会降临在哪里。

  但有一点很确定:只要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遭受传染病的袭击,在全球化的今天,每一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这是一个需要事实而不是恐惧的时刻,是需要科学而不是谣言的时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这样形容传染病疫情。

  战胜传染病,必须依靠科学、运用科学。

  广大医护人员不辞劳苦、科学救治;广大科技人员不畏艰难、勇于攻关;各条战线扎实做好预防、控制和保障工作,切实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些都将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实科学支撑。

  广大网民一定要学会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增强辨别能力,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自我约束和行为规范,本着对自己、对家人、对朋友负责的态度,坚决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在微信群、朋友圈、微博、QQ群、贴吧、论坛发布转载不明来源的疫情消息、图片和视频,不“道听途说”人为制造恐慌,不杜撰编造虚假疫情信息,自觉抵制、反驳网络上的虚假不实信息和不科学、不文明言论,为疫情防控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2、风险意识长存,好了伤疤不能忘记痛。

  从历史长河看,传染病可能连“灰犀牛”都算不上,因为它更像家常便饭,长存于整个人类文明中,一次次的卷土重来。只是人类自己经常选择性记忆,只记住好的,尽量忘记灾难,忘记不好的事情。

  这是人类自己的问题,不是历史和社会的问题。因此,当遇上这样的“意外”,像2003年的“非典”和现在的新冠肺炎,我们惊慌失措,被病毒打得措手不及。

  “好了伤疤忘了痛的”的人类更应该在今后的日子里,强化风险意识,做好自我防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戴好口罩勤洗手,咳嗽喷嚏捂口鼻,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既让自己不受病毒侵害,也不做病毒的传播者。避免多人共聚餐,使用公筷和公勺,形成一菜一公筷、一汤一公勺的新风尚。

  即使将来新冠肺炎疫情结束了,勤洗手、用公筷、流行病高发期戴口罩这些习惯也值得一直被保持下去。

  “爱清洁讲卫生”总不会吃亏,对个人而言,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利于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对群体而言,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能够降低整个社会的发病率,不仅是这次疫情还有其他疾病,进而降低医疗系统的负荷,把稀缺的医疗资源留给最需要的人,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面对传染病,不添乱便是最大的贡献了。

  在可见的未来,人类与牲畜、宠物及野生动物的接触无法避免,这为寄生于动物身上的病原体提供了适应人体环境并传播的机会。

  同时,未来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密度的增加及全球人员流动的加快都将为病毒或细菌的人际传播提供越来越有利的环境。

  反观现代医学的发展水平,疫苗及抗病毒药物的研发需要数年时间,无法在疫情爆发后的短期内完成研发,生产方面也不具备迅速满足全球需求的充足供应能力,所以“防”仍然是未来面对突发疫情的主要手段。

  面对未来流行病,我们必须坚持“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原则,把问题想得严重一些,把风险想得大一些,把措施定得更周密一些。这样我们才能跑赢疫情传播速度,赢得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主动权,有力有效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