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科幻与纪实中穿梭60年

中国网 2020-05-16

  

  叶永烈与《叶永烈科普全集》。

  

  1978年叶永烈(左)采访高士其,为高士其写了长篇传记《高士其爷爷》。

  

  1979年在拍摄电影《载人航天》时进入航天基地,叶永烈(左)与宇航员合影。

  每年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作家叶永烈几乎从未缺席,或与读者见面,或新书首发,他对创作永不停歇的热情和激情感染着无数人。5月15日,叶永烈熊熊燃烧的创作之火永远熄灭了,这天早上他永远离开了大家,享年80岁。

  一生留下3500万字180部著作

  叶永烈的写作之路堪称神话。在中国的科普、科幻界,叶永烈曾是一个风格独特、广受瞩目的“主力队员”;在纪实文学领域,他又是一位成就卓著、声名显赫的重量级作家。

  叶永烈从11岁起发表作品,19岁写了第一本书,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就完成了影响巨大的《小灵通漫游未来》。

  1978年是叶永烈创作生涯的一个转折,他写就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复苏了僵化已久的科学人文思维。科普作家尹传红认为,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这部作品让求知若渴的孩子们对未来生活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同时也拉开了“文革”后科幻文学创作的序幕。而这部作品40年来已衍生出二三十种版本,总共发行了400万册。

  在叶永烈的创作生涯中,他建立了完善的个人创作档案,各种文稿、书信、照片、采访录音、笔记、作品剪报、评论、样书等均分类保存。他长期从事中国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档案和口述历史资料,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叶永烈创作档案”。他还曾创作过报告文学《傅雷之死》,第一次将这位著名翻译家、作家的悲剧结局还原于世。

  叶永烈走了,留下了一系列惊人的数字。他已出版逾3500万字作品,有180部著作,光是2017年8月出版的《叶永烈科普全集》,就多达28卷1400万字。

  一直以高士其作为自己榜样

  “1962年叶永烈结识了著名作家高士其,从此一直以高士其作为自己创作上的老师和榜样。”尹传红说。

  叶永烈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但文学创作一直吸引着他。叶永烈在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一干就是18年,其中,《红绿灯下》还在1980年荣获第三届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尹传红特别提到,业余时间,叶永烈几乎投入了所有的精力从事科普与科幻创作,并且赢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和知名度。

  尹传红说,叶永烈称自己在创作科幻小说时,一直遵从鲁迅先生所倡导的“经以科学,纬以人情”的原则。“经以科学”,即科学幻想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要符合科学;“纬以人情”,就是要使科幻小说如同文学小说一样,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寄寓深刻的主题思想。

  叶永烈曾如此评述自己的创作人生:“我不属于那种因一部作品一炮而红的作家,这样的作家如同一堆干草,火势很猛,四座皆惊,但是很快就熄灭了。我属于‘煤球炉’式的作家,点火之后火力慢慢上来,持续很长很长的时间。我从11岁点起文学之火,一直持续燃烧到60年后的今天。”

  一代代孩子读他的书长大

  气垫船、飘行汽车、机器人、环幕立体电影、人造蛋白……现代或未来的科技成果出现在《小灵通漫游未来》中。《未来市的历史》一书中则留下了意味深长的一页白纸,这是“未来市的未来”的地图。叶永烈的科幻写作、科普写作影响了一代代人的童年。

  中医专家、作家罗大伦说:“毫不夸张地说,《小灵通漫游未来》是打开我童年美好世界的大门。”这本书他看了无数遍,他还记得小灵通在草坪上睡着了,然后醒来被邀请坐火箭,到了未来世界,那里有飘行车,一个米粒有西瓜大,有电子手表,有太阳能。“小时候真想能进入书里,永远活在未来啊,那种美好的感觉至今难忘。”

  尹传红回忆道, 1979年春,11岁的他第一次读到叶永烈写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心潮澎湃,对未来充满期待,由此引发他对科幻小说的浓厚兴趣。“少时每个月当中的某几天,在父亲下班时,我总要向他问一声:《少年科学》来了没有?”他说,那一阵,这本杂志连载叶永烈的科幻作品,他看得十分入迷。此后他还迷上了阿西莫夫和更多的科幻作品。

  科幻作家宝树记得,叶永烈有一本纪实作品《是是非非“灰姑娘”》是讲述中国科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兴衰往事的,“叶先生是局内人,又博闻强记,资料齐全,写来全不费工夫,若没有他的记述,那段历史可能许多重要环节都湮没了。”他认为,这是除小说外叶永烈对科幻的又一大贡献。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中国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